上海历史-上海股票资讯网站查询
四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上海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8~1980 年,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1979 年起,又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入手,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对建设项目进行“拨改贷”试点及投资包干经济责任制等。1983 年、1984年,又先后分两步全面推行“利改税”改革。农村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3 年春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7 年扩至 94%的粮棉生产队。1984 年起又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984 年,国营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普遍推行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在新进职工中试行劳动合同制。1987 年 4 月,国有工业企业试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至 1988 年推广到全市绝大部分工厂。
1984 年下半年部分商业服务业试行租赁经营制。1985 年下半年 3 家小厂试行租赁经营。1986~1987 年对 3 家集体小企业进行拍卖。1984 年 11 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上海开始企业股份制试点。1986 年试点从集体、小型企业扩大到国有大中型企业。1988 年,全市有股份制企业 11 家,其中 7 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1986 年 7 月,开始全面改革行政性市级工业公司,到 1987 年上半年全市 77 个公司,撤销、解体59 个,改为企业性公司 8 个,保留原企业性公司 10 个。1988 年,全市有各类企业集团及集团雏形的联合体 147 家,至 1990 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系统建成 36 个集团公司和实体公司。
80 年代,多种经济形式的工商经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 年 4 月,恢复对个体工商户的申请登记,发展私营企业。1990 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 10.94 万户,从业人员 16.2 万人;私营企业 0.16 万户,雇工 2.36 万人。
70 年代末,开始建立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1987 年,全市建立各类消费品贸易中心 13 个、批发
市场和贸易货栈 49 个、城乡农贸市场 395 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34 个,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总额达11.1 亿元。
1984 年,农村全面实现政社分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所属经济实体分别改制成乡镇经济联合社和村经济合作社。到 1987 年,撤销全部公社、大队建置。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开始实行对外开放。1978 年,首开“三来一补”。1981 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第一家外商驻沪代表机构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上海事务所开业。1982 年,建立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 年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84 年 5 月,上海被列为全国 14 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1985 年 3 月,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外商独资工厂美国 3M 公司的通讯器材厂投产。1983~1995年,全市引进技术装备 0.74 万项,成交金额 45 亿美元1986~1990 年,实际利用外资 42 亿美元。1990年,上海已有外资银行分行 4 家,外资金融机构驻沪代表处 33 家,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技术组织常驻上海市的代表机构 563 家。
改革开放推动上海产业结构变动和城市功能的提高。80 年代,第一产业产值基本稳定在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4%左右。从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发展,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1985 年改革蔬菜产销体制。1990 年,建成 509 个副食品生产基地。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1990 年降至 64.8%。建成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1981~1985 年,完成试验通信卫星发射重大科研项目,“运十”大型客机设计、制造和成功试飞。1986~1990年,建成宝山钢铁总厂一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二期、石洞口第一电厂和桑塔纳轿车、30 万吨乙烯、益昌薄板、永新彩管生产厂等大型生产企业。乡镇工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促进城市综合功能恢复和加强。1978 年,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6%,1990年增至 30.8%。
金融业得到恢复。1985 年,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总管理处从北京迁至上海。1979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1 年、1986 年,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先后创办。1986 年起上海开放同业拆借市场。1986 年,上海第一家经营个人股票交易的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挂牌开市,到 1988 年全市有万国等 3 家证券公司。1986 年,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调剂中心成立。1988 年,上海开放国库券交易市场。1990 年全市有各类中资金融组织及其营业机构 0.14 万个。
房地产业恢复。1979 年,少量统建公房作为商品房出售,1984~1987 年达 106.7 万平方米。1988年 4 月,全市有专营或兼营商品房公司 65 家。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创多个全国第一。1989 年 11 月实行电话 7 位号码制, 1982 年 7 月开办公众移动电话业务,1984 年 1 月开办公众无线寻呼业务。
商业迅速发展。1980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88 亿元,1990 年增至 353 亿元。1980 年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网点 3.45 万个,1990 年增至 12.64 万个。
上海财政体制发生重大变革。1986~1988 年,上海市财政收入连续 3 年下降。1988 年起,施行国务院对上海市实行“基数包干上缴,一定五年不变”财政分配法,市财力大为增强。
城市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1979 年,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85 年 2 月,《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获国务院批准,城市改造、振兴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1986 年,上海市以自借自还形式,建立利用外资的“94 专项”基金。1988 年 3 月,第一次以国际招标方式有偿出让虹桥开发区1.29公顷地块,以土地经营权获得城市建设资金,开始城市建设中有决定性意义的土地批租。1980~1990 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投资 225 亿元,相当于前 30 年总投资的 7 倍。建成上海铁路新客站、虹桥国际机场候机楼、沪嘉和莘松高速公路、延安东路越江隧道、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浦东煤气厂一期工程等重大市政工程。到 1990 年,市区道路面积由 1980 年 894 万平方米增至 1787 万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由 1783 公顷、0.44 平方米增至 3570 公顷和 1 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安置大批就业人员。1978 年、1979 年安置“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大批回城知识青年就业,至 1982年达 84 万人。高校在校学生,1990 年从 1980 年 7.6 万人增至 12.13 万人,全市每万名居民有在校大学生 187 人。
1990 年,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 0.77 万所,医院病床 6 万余张。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从 1980 年男71.3 岁、女 75.4 岁分别增至 73.2 岁和 77.7 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1990 年,全市职工年均工资 2917 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1665 元,分别比 1980 年增长 2.3、3.1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 5.1%和 7.3%。1980~1990 年,建住宅 4259 万平方米,相当于前 30 年住
宅建设总和的 1.8 倍。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85 年的 5.4 平方米增至 1990 年的 6.6 平方米。
1990 年 4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1992 年,邓小平指出“浦东开发可以后来居上”,上海要做到“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中共十四大又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上海的改造、振兴进入空前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2 年,产业结构排列顺序,由“一、二、三”调整为“三、二、一”。行政管理开始探索市区“两级
政府、三级管理”,郊县“三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推行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95 年,组建汽车、电气、广播电视、轮胎橡胶、工业缝纫机、纺织和服装等 40 家大型工业企业集团、31 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撤销 17 个行政性管理局设立相应的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和实体性集团公司。
第二产业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乡镇工业迅速发展。调整纺织、
仪表电子等传统行业。1993~1995 年,仪表电子系统职工从 17 万人降至 13.5 万人。纺织系统实行资产重组、破产兼并,1995 年职工从以前最高年份 55 万人降至 37 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支柱产业规模效益及支撑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以发展计算机应用产业和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为主。1990 年,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3%。1995 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411 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至 555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0%。1993 年,确定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工业为六大支柱产业,1995 年这六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 45.1%。其中汽车工业工业总产值 291 亿元,销售收入 533 亿元。郊县工业发展迅猛。1995 年,郊县工业工业总产值 1527 亿元,销售额 1545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三分之一。在郊县建 9 个市级工业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企业集团 80 家。
第三产业持续高速发展。1995 年,第三产业企业达 20.07 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 74%;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40.1%。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等多家银行开业。1990 年 12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上市交易证券30 种, 1995 年增至 258 种,上市总额 498 亿元,市价总值 2526 亿元。基本形成股票、债券、基金和其他衍生金融商品 4 大类交易格局。1994 年 4 月,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试运转,次年上市交易企业 0.14万家,上市资产总额 123 亿元。1994 年 11 月,中国上海外汇交易中心成立,至 1995 年累计成交 655亿美元。1995 年,全市 3 家期货交易所成交金额 2.57 万亿元。是年,全市有中资金融机构 0.27 万个,各项存款余额 3920 亿元。1991~1995 年,金融业产值 786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10%以上。商业营业面积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迅速。1995 年,全市商业营业面积增至 884 万平方米,人均占有营业面积 0.66 平方米,有超市 700 家、便利店 1100 家、集市 400 余个、各类交易批发市场796 个,形成九江路时装街、云南路小吃街、陕西路鲜花街、江阴路花鸟鱼虫街等一批新的商业特色街及专业店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70 亿元,为 1949 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1994 年,房地产开发公司增至 0.21 万家,房地产中介、咨询公司近 400 家,物业管理公司 290 家。1995 年,房地产企业拥有资本金总额 591.57 亿元。
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 年,全市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 114 家、客房 2.9 万间,接待入境海外旅游者 136.8 万人,旅游创汇 9.44 亿美元。国内旅游有组织接待与出游人数 204 万人,产值 8.2 亿元。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产业全面发展。1995 年,陆运旅客吞吐量 989 万人次,内河港 849 万人次。货物吞吐量 16567 万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 153万标准箱,内河装卸作业量 6567 万吨。上海航运中心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上海本地电话网全部实现程控化。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350 万门,用户 2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7 万户,无线寻呼用户 70 万户。
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95 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 481 亿美元,其中进口 225 亿美元、出口256 亿美元。上海市进出口额 190 亿美元,其中进口 75 亿美元、出口 115 亿美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近 40%。1980~1995 年,全市引进世界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项目 1.35 万个,投资金额 342亿美元。至 1995 年年底,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累计 1.45 万户,投资总额 6809 亿美元,注册资本 360亿美元。37 家世界排名前 100 位的大企业集团在上海投资。浦东开发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项目 0.35 万个,协议总投资额 142 亿美元,直接吸引外资 90 亿美元。1993~1995 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 3 年增长 30%以上。第一产业稳定增长。1993~1995 年,市政府投入 5 亿余元,实施近郊常年菜田向中远郊转移,全市建成常年菜田 1.17 万公顷。1995 年,市郊农业总产值 91.39 亿元,其中副食品产值比重增至 64%,
粮、棉、油等产值比重下降至 36%;农产品商品率 76%。务农劳力继续减少,在农村劳力中的比重由1978 年的 76.19%减至 28.47%。上海地方财力以及社会投资能力逐年增强。1988~1994 年,上海的可供投资率始终保持在 56%左右。1995 年,全市完成工商税收 538 亿元,财政收入 394 亿元。
城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基本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框架。1991~1995 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814 亿元,其中公用基础设施 506 亿元,较 1986~1990 年增约 6 倍。建成南浦、杨浦、奉浦 3 座黄浦江越江大桥,以及内环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地铁一号线、合流污水治理一期主体工程、沪青平公路、沪嘉高速公路东段延伸工程等,完成改造和建设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豫园、
新客站不夜城、徐家汇等地区。1991~1995 年,全市批租土地 0.1 万幅,面积近 1 亿平方米。改造危棚简屋近 200 万平方米,住宅建设完成投资 400 亿元,新建住宅 3500 万平方米,较 1986~1990 年增长 1.5 倍。1995 年,全市城市道路面积增至 5843 万平方米,人均 6.2 平方米。个体、私营经济稳定增长。1995 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 15.57 万户,从业人员 21.13 万人,注册资金 12 亿元。私营企业 3.98 万户,注册资本 229 亿元,雇工 35 万人。全市有私营经济区 81 个,注册私营企业 2.6 万户。人口在 1993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995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06‰。全市进入社会人口老龄化阶段,1994 年全市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17%。90 年代初起,就业安置压力增大,1991~1995年下岗、待工者 86 万人。1994 年起,开展再就业工程,至 1995 年分流安置下岗、待工者 66 万人。1995年,全市城镇失业人员 14 万人,失业率 2.7%。
城市环境及市民居住质量改善。建成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大型绿地,杨高路、内环高架下等绿带。1995 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 1.65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16%。市中心区居民大量迁至市区边缘地区,1991~1995 年,有 60 多万户近 200 万人迁入新居。1995 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 8 平方米,城乡实现饮用水自来水化,城市家庭煤气用户普及率 85%。
1991~1995 年,市区居民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 9.1%,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 3.3%。1995 年,全市职工年均工资 9297 元。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从 1990 年的 161 元增至 1995 年的 489 元。1995 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 0.53 万个、卫生工作人员 15.15 万人。医院病床 7.1 万张,平均每千人 125.2 张。各类高校 45 所,在校学生 14.4 万人。90 年代,建成刘海粟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以及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博物馆新馆、龙华烈士陵园。1991~199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954 亿元, 年均递增 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990 年的 5818 元增至 1995 年的 1.8 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 分别增长 17.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23.8%。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递增 8.9%。男、 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 74.1 岁和 78 岁
请你关注作者、点赞 、转发、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