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兵证券市场周刊大盘股中规中矩小盘股投机走向巅峰
吴晓兵证券市场周刊:大盘股中规中矩小盘股投机走向巅峰
吴晓兵证券市场周刊:大盘股中规中矩小盘股投机走向巅峰 更新时间:2010-12-28 7:55:34 抛开结构上的差异,事后来看,股市整体运行的脉络清晰:
上半年中国经济迅速回升,官方公布的3月份PMI为55.1%,持续13个月保持在50%以上,宏观经济回升趋势基本确立。随着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对刺激政策退出的预期逐渐加强。由于2009年股市的大幅上涨与宽松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而政策收缩的预期对市场估值造成了压力,股市出现单边下跌,沪深300指数和中小板指数半年分别下跌了28.3%和13.3%。
而在欧洲,欧债危机经过酝酿、发酵,以4月23日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申请援助为标志正式爆发,导致海外金融市场再度陷入动荡。5月7日,对欧洲国家债务违约引发了市场恐慌,道琼斯指数盘中暴跌近千点。考虑到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出现观望。
同时,面对压力,6月21日央行表示将推进人民币汇改,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升值预期重燃。在外部,美联储迫于政治压力,为了应对本国经济复苏疲弱的问题,再度推出QE2,将套利美元的洪流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总的来看,下半年影响股市的主要因素均为利多:一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在政策调整按下“暂停键”的背景下再次转入快车道;二是美元在全球的泛滥推动大宗商品上涨,进而引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在四季度加速;三是中国货币政策观望下经济体内资金环境的相对宽松;四是再加上对房地产行业的两轮调控挤压部分热钱退出楼市。以上四项叠加,推动股市在下半年单边上涨。与6月底收盘价相比,沪深300指数和中小板指数的最大涨幅分别达到38.8%和53.5%。
尽管年底政策再度转向,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时隔三年后首度加息,但剽悍的通胀令实际负利率水平不跌反涨,因而未能熄灭资产价格的上涨预期。在经过短暂调整后,指数再度掉头向上。
热点:小盘股泡沫史无前例
中国股市以往也出现过小盘股泡沫,但与这次小盘股估值水平膨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比,无论是2001年上半年、还是2007年上半年的小盘股行情都逊色不少。
2007年上半年的小盘股行情其实是那轮大牛市的一段“插曲”,在“5·30”提高印花税的打压下迅速瓦解;2001年上半年上演的更像是“垃圾股行情”,只是其中小盘股较多罢了。与上述二者相比,发轫于2009年四季度的小盘股牛市持续时间长、上涨幅度大、与大盘股的结构性差异明显,其特征之显著,如纳斯达克泡沫一般“经典”。
很容易想到,小盘股泡沫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流动性充裕,但处于同样流动性环境下的大盘股却表现迥异。
对此,最“标准”的解释是两者的基本面差异,即大盘股多数属于传统周期性行业,在经济转型的预期下,传统行业的公司无法提供较高的持续增长和超额投资回报;而很多小盘股属于新兴行业,将受益于经济转型。
这种解释部分上说得通,例如医药股和消费股的表现就显示了行业差异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即使同一行业内的不同股票,也存在小盘股涨幅大的现象,只能说是行业和股本规模共同影响了股价表现。其中规模因素的作用还更大一些。
2007年上半年的小盘股行情主要是散户推动,因此很容易就被“击碎”了。相比之下,这轮小盘股牛市获得了广大机构的参与推动,基础更加稳固。由于主流资金介入小盘股的程度很深,保证了行情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年间,部分投资者期待的由“八二”到“二八”的转折始终未能出现,每次大盘股行情都只是昙花一现,或为超跌反弹、或为补涨,一直是小盘股行情的点缀。
2001年上半年垃圾股行情的重要特征是操纵行为普遍,出现了一批庄家。而这轮行情尽管也有资金操纵现象,但一方面并没有像“德隆系”那样人所共知的庄家,另一方面证监会也没有抓到突出的操纵案例。其原因,一是操纵股价行为更加隐蔽,二是推高股价的行为部分出于市场共识,而非操纵。
反思:结症在市场之外
尽管上述条件的具备对小盘股牛市“功不可没”,但快速致富渴望引发的投机需求才是泡沫形成的根本因素。后者是主因,前者只是“外缘”。主因一直存在,碰到合适的外缘就会爆发。
在楼市屡遭调控和金融衍生品匮乏的情况下,投机需求苦无去处,导致热钱沉溺于小盘股当中。由于小盘股的上涨较少受到约束条件干扰,终于凭借盈利示范作用引发了羊群效应,使得小盘股估值可以脱离基本面继续上涨。而大盘股走势的沉重与股指期货这样的做空机制推出不无关联。
也就是说,在股市内部,确实存在助推小盘股泡沫形成的条件;而小盘股本身也具备了易于操纵等特征,可以构成正反馈的自我强化机制;但类似小盘股这类金融泡沫的酿成,根本的原因还在股市之外。
将股市泡沫归因于整个社会普遍性的财富焦虑上,看似小题大做,但却不可避免。最近数年,随着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大的波动,股市外围“软环境”出现恶化。对获取财富的急功近利,导致实业投资增长的停滞和企业家精神的退化,整个社会越来越陷入“赚快钱”的幻觉之中。落实到股市,就是对涨停板的追逐。
日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其中写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拜金的国家。”这是横向比较。以历史为坐标轴纵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压制民间对财富的追求,而最近二十年,随着中国融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欲望的盖子被掀开,中国民众对财富的追逐史无前例,且随着时间推移变本加厉,以至于让整个社会陷入癫狂。
股市作为社会群体追求财富的主要场所之一,对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作为职业投资人代表的公募基金经理,本来应该是对价值投资抱有坚定信念的一群,他们在2002-2006年,倡导、树立了价值投资理念,并成为市场主流,带来A股市场效率的提高。如今,那些5年前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者,或转投私募,或蜕化为市场投机潮流的跟风者。更有甚者,两月前爆出关于李旭利的传闻,令人格外担忧:以教育背景、投资能力和人品而言,假如连李旭利都难逃违规嫌疑,就等于是说公募基金经理都有“原罪”。
再例如,媒体曾经爆出上市公司高管提供内幕、券商行业研究员写报告、私募基金率先建仓,然后公募基金再将这家公司放到股票池中的“一条龙”操纵模式。这种情况绝非个案。而从宏观视角来看,这只是各种利益集团掠夺公众资源现象在股市的一个缩影罢了。
内省:以信仰面对考验
面对混乱的外在环境,投资者只有坚守内心的秩序、相信自己才能渡过难关。就以2010年为例,面对小盘股的疯狂,以成败而论,貌似理性的看空者被证明是“疯子”,而积极参与投机的人才够“理性”。
显然,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复杂而浮躁的现实经常超出理性能够把握的范围。对此,作为“观众”的坚守者往往要忍受踏空的煎熬;想要积极参与其中,又因为情感上无法自欺而难以成为一个好的“演员”。在两难之局当中,或许有人真的会发疯。
幸好还有信仰之路。理性走入绝境,才会转向信仰;恰如投机走入绝境,才会转向投资。信仰并非反理性,它源于理性而高于理性。脱离理性的信仰便是迷信:一是跟错“教主”,固然风光一时,但有利弗莫尔的前车之鉴,投机的最终结局不难想见;二是对“教义”的曲解,例如生搬硬套价值投资,却违背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第一要义,因此忽略了安全边际,结果也不妙。
所以,以短期是否能赚钱为依据采取“理性”操作,而忽略情感体验,是价值的虚无;怀着一种宗教式情感,却没有理性保驾护航,是价值的迷信;只有情感和理性均得到适当发展,让这二者皆可感到心安的,才是价值的“正信”。
展望:出来混迟早要还
除了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更有一系列貌似“阴谋论”的谜团浮现:
股指期货上市之前有人猜测中石油会成为做多工具,实际上中石油每次拉高都成为大盘跳水的“信号弹”,中石油到底是谁的工具?
10月加息之后,当月结汇额和新增外汇占款均大幅上涨,之后11月CPI破五。加息对通货膨胀的复杂影响会持续多久?
历史上股市屡次作为转嫁经济问题的渠道被利用,而股市历次“过山车”式的波动看来也没有对实体经济造成大的冲击,是否打算让它成为热钱的出口?
高盛看空H股却造成A股暴跌,索罗斯再度现身香港,外资机构如何冲击中国资产市场?
虽然形势扑朔迷离,但从以下逻辑出发,会得出股市外在环境正在转变的结论。
在股市直接参与者的共同贪婪在推动市场之外,一只“看得见的手”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看不见的手”主要反映在经济周期和投资者情绪周期方面,而“看得见的手”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周期和监管周期,且后者跟从于某个更重要的周期。从“末日博士”鲁比尼发表的观点来看,该重要周期将进入收缩的短周期当中,从而带来货币政策和监管力度的收紧,并间接影响经济周期和投资者情绪。
因此,尽管小盘股的短期走势依然乐观,但随着时间推移,泡沫的“存”与“亡”将在2011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