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大消息小芯片将直接拉动22亿市场这些股票瞬间飙涨
工信部大消息!小芯片将直接拉动22亿市场:这些股票瞬间飙涨
10月20日早盘,eSIM概念表现活跃,澄天伟业拉升封板,截至午间收盘,涨幅达20%。
其余个股方面,天喻信息大涨9.19%,东信和平涨3.45%、紫光国微涨0.81%。
消息面上,工信部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同时,该服务仅限开通数据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定向话音、定向短信业务。
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用于物联网应用的eSIM销量将增长到3.26亿美元。
移动、电信获得eSIM许可
根据工信部的批复,为适应互联网行业应用加快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的需要,原则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批复的公布日期为10月19日,但实际上已于9月24日向运营商下发。
批复显示,两家运营商此次获得的许可为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且仅限于开通数据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定向话音、定向短信业务。工信部要求,两家运营商应严格遵守码号管理相关要求,仅可使用13位物联网号码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同时,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仅可在自有渠道办理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与转售企业合作提供相关服务须另行申请。两家运营商还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eSIM平台的管理权和eSIM终端的写卡权,不得以任何形式授权其他企业开通相关权限和功能。
记者注意到,此番获得许可的运营商并不包含中国联通,实际上,工信部已于去年12月中旬批准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关于移动、电信获得eSIM物联网应用许可的情况,有几点值得关注,一是本次获得许可的内容不包括个人通信业务。例如,移动、电信曾在部分城市试点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基于该业务,在Apple Watch等智能终端上就可以实现联网、通话功能。但从工信部的批复来看,移动、电信的这类eSIM个人通信业务仍未能突破试点局限,距离正式商用还有距离。
二是中国联通在eSIM业务上一向比较激进,无论是个人业务的试点及推广,还是率先获得物联网领域应用的许可。从个人业务来看,中国联通目前仍处在领先位置,今年1月1日,中国联通eSIM可穿戴一号双终端业务陆续开通全国服务试验,但从eSIM的物联网领域应用来看,三家运营商已经进入同台竞技的阶段。
三是随着eSIM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有利于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的核心是实现物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而信息传递的技术多种多样,包括SIM、eSIM、NB-IoT、eMTC等,每种技术的应用场景有所区别,eSIM的获批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eSIM赋予用户更大自主权
说起SIM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SIM全名为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因为一直以卡片的形式存在,所以习惯上被称为SIM卡。其主要功能包括存储数据和在安全条件下完成用户身份鉴权和用户信息加密。
从SIM到eSIM实际上也经历了多次的迭代与发展,据了解,自SIM诞生以来,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伴随着手机的小型化、轻薄化,SIM的体积也在持续缩小,由原来的标准SIM卡发展为现在的nano卡。而eSIM代表着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
eSIM的概念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的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在产品形态上变成了一颗SON8封装的IC,直接嵌入到电路板上。
eSIM是可编程的,支持通过OTA对SIM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在产品功能上与普通SIM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空中写卡功能,过去,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实体SIM卡拴住用户,但是eSIM赋予了用户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更便捷的变更运营商服务,这也是运营商初期对eSIM较为保守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工信部的要求,不得限制eSIM设备在其他运营商网络上使用。
与SIM卡相比,eSIM具有不少优点,一是虚拟化,空间占用大幅缩减,符合终端设备小型化的趋势;二是去除了外部连接的环节,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使用和配置更加灵活。不过,相比于传统SIM,eSIM在安全性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关于eSIM的发展现状,华泰证券指出,eSIM远程配置技术、终端间互操作体系的成熟,标志着其已经具备了在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化商用的能力。国内方面,由CCSA牵头开展的eSIM相关行标的制定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预计相关标准即将未完成,为eSIM在国内的规模化商用奠定基础。
预测:eSIM销量将达3.26亿美元
从产业链的情况来看,eSIM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大环节。其中,上游环节包括CA机构、卡芯片厂商、终端芯片商;中游环节主要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UICC 厂商、eSIM 终端/模组厂商;下游主要是终端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及消费用户。
记者了解到,目前涉及上市公司的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中游环节,其中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例如捷德、金雅拓、天喻信息等,这些公司负责开发、维护eSIM管理平台,向运营商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电信运营商主要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生产和管理eSIM电子卡,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港股和A股上市的中国联通,以及港股上市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eUICC厂商负责开发COS,生产eUICC硬件产品,并未eUICC签发证书,涉及捷德、天喻信息、恒宝股份、东信和平等。
此外,紫光国微也涉及eSIM业务,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紫光国微与联通华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eSIM业务展开合作;同时成立紫光&联通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推动物联网的全面创新与安全落地。
关于eSIM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华泰证券提出,eSIM的推广或将降低运营商的采购成本,传统SIM模式下,运营商采购SIM卡,而eSIM模式下,智能终端厂商进行SIM的采购。另一方面,eSIM可能成为运营商发展创新业务的抓手。
此外,对于卡商而言,短期内运营商或将难以开放eSIM在手机领域的应用,eSIM对于传统卡商而言将开辟可穿戴设备等增量市场。对于智能终端厂商而言,运营商eSIM的推广有望加速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渗透率提升,利好可穿戴设备相关厂商。
记者注意到,上个月,市场与咨询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并预测,到2025年,用于物联网应用的eSIM的销量将增长到3.26亿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企业和物联网服务执行总监Andrew Brown表示,为数百万个IoT设备更换SIM卡的需求是不切实际的,eSIM带来了强大的可扩展解决方案以应对SIM卡带来的挑战。eSIM和iSIM的增长对于在未来几年内推动无缝连接到尽可能多的设备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