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李文良看好FOF投资未来发展好产品要基于需求出发
南方基金李文良:看好FOF投资未来发展好产品要基于需求出发
9月12日,由天天基金“机构通”主办,南方基金协办的FOF投资策略和实践分享沙龙在深圳举行。在此次会议上,南方基金FOF投资部负责人李文良发表演讲。
李文良在演讲中与大家分享了对FOF业务发展展望、如何构建好的FOF产品,以及FOF投资实践。他认为未来国内FOF业务发展空间广阔,好的FOF产品要基于需求出发,成功的FOF投资要基于系统化的资产配置框架、专业化的基金管理人和基金产品评价遴选方法、“穿透式”的基金组合构建管理以及再平衡。同时他也指出,未来机构投资者将成为直接参与资本市场的主流群体,而个人投资者将会普遍通过申购基金、FOF或者投顾基金组合的方式间接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底层资产的投资、基金的遴选、基金组合投资等环节会进一步专业化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文良:非常感谢天天基金搭建这么好的业务分享及投资交流平台,感谢大家抽周末的时间来与我们一起探讨FOF业务,也很荣幸跟大家分享我们南方基金FOF投资部对于FOF投资运作相关的思考。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FOF发展展望,第二部分是关于FOF产品及FOF投资实践。
自2009年以来十余年间,我一直在从事基金研究、401K养老金组合管理以及FOF投资,我个人非常看好FOF业务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同时我认为FOF业务的形态未必仅限于公募FOF产品,未来FOF投资也是各类资管机构、财富机构甚至独立第三方投顾机构大有可为的投资方式以及服务其客户的方式。
第一部分我起的标题是“FOF发展将得益于投资方式的演进”,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非常相信自己的投资能力,直接参与股票投资,后来慢慢意识到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从买股票转为买基金。再往后,可能发现基金种类繁杂、数量众多,选基金与选股票一样难,基金投资也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因此逐步转向买FOF。未来,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会接受FOF投资的方式,通过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FOF组合,长期持有,省心省力,同时还可获得还不错的投资收益。有研究表明,在各类基金产品中,FOF基金的投资者收益和基金产品收益最为接近,FOF基金能提升投资体验。
投资方式的演进在发达市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张图为全球各国股市个人/机构占比分布情况,在成熟的发达市场,个人已逐步淡出直接参与底层资产的投资,相较而言,在国内资本市场,比如A股,个人投资者还比较多。其实,美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机构投资者主导,在早期,个人投资者占比也非常高,后来个人投资者才逐步淡出直接投资底层资产的市场。为什么很多个人投资者逐步退出股票市场?主要是因为个人投资者通过基金投资的方式通过401K/IRA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入市,市场参与者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与国人不同,美国人不爱储蓄,偏好消费甚至超前消费,虽然是几乎零储蓄,但他们其实有很大一部分财富是在养老金里面,除对标国内社保的第一支柱以外,他们还有很大部分养老金存在于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如401K/IRA账户中。401K/IRA账户主要投资方式就是通过诸如TDF/TRF的FOF产品,或者通过投顾式的基金组合方式进行投资。我曾经就职于Morningstar的养老金投资部Ibbotson,其主要职责之一是为美国的401K构建Managed Account投资组合解决方案,由其提供投顾服务的资产规模非常庞大,主要通过非基金产品化的账户式基金组合投顾方式为401K的参与者提供投资服务,该规模其实在美国的FOF产品中并未体现。国内个人第三支柱建设势在必行,虽然节奏略慢于预期,但我个人认为终将落地,届时,FOF业务将取得重大发展,同时公募投顾业务也将沐浴春风。南方基金于去年10月份拿到国内首批公募基金投顾业务牌照,我们的“司南投顾”业务便对标国外的三方基金投顾,为投资者提供基金组合解决方案并提供投资陪伴。
国内资本市场近年来机构化趋势模型加速,不久将来有望与发达市场一样机构投资者将成为主导,但现阶段,个人投资者还有非常大的占比,如果从交易角度来看,个人投资者占比更大,以2017年为例,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比机构投资者大很多,在全市场交易中占比甚至超过80%,但总体盈利比机构小很多,机构的投资业绩显著占优,因为机构投研优势是个人投资者无法比拟的。很多个人投资者非常自信的认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能力不如自己,认为自己能在牛市轻松抓涨停获取高收益,但从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其实作为整体,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绩效比机构投资者还是差很多的。
接下来是我做的一个简单数据统计,过去两三年刚好经历了一个熊市和牛市轮回,从投资个股和投资基金的收益分布情况和累计概率分布来看哪个投资方式更优。
2018年股票熊市,看2018年全年个股涨跌幅分布情况,比如个股跌幅低于20%占比超过71%,而基金跌幅低于20%的不到60%。从回撤幅度来看,接近三分之一个股跌幅超过40%,也就是说2018年如果参与个股投资,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跌幅超过40%,但基金跌幅超过40%的占比仅1点几,基金产品通过分散化的股票投资,对于回撤的控制在熊市表现突出,大幅亏损的概率小很多。
2019年典型的结构性牛市行情,统计涨幅情况,个股涨幅超过40%的只有27%,如果买一只股票,赚40%以上的概率只有不到27%,但是买权益基金,涨幅超过40%的概率超过50%。
近两年个人投资者也基本接受了这个教训,我们看到不少个人投资者已认识到买股票不如买基金,今年爆款基金频发,创历史新高的权益首发规模也体现到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变化―放弃买股票,开始买基金。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通过买基金方式进行投资,慢慢会发现,研究基金的难度和研究股票一样大,即使是金融从业人员,也未必都能分清楚琳琅满目的基金类型,各个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投资范围,跟踪和识别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对于很多金融从业专业人员来说,挑到好基金也是很难的,对于非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要挑到好基金就更难。
基金的分析评价,业绩来源和拆解,确实是非常专业的过程,若不能进行细致化的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是错的。比如对权益基金投资绩效进行业绩归因,需要拆分到行业配置是否正确,或者在个股选择上是否成功,还是一大部分是因此某次择时成功了。比如2015年有个别基金经理在股灾之前大幅减仓了,通过择时对业绩贡献非常大,但该行为未来可复制性吗?这也是要打问号的,事后也被证明其实并没有持续的择时能力。对于行业Beta的剥离,我们也要适当进行区分,比如2014、2015年部分量化多因子基金表现非常突出,如果仅对比大市的Beta,你会认为它的超额收益很厚,但如果下沉一下到因子或者smart beta的维度,你会发现所谓的超额收益很大一部分来得于规模因子的暴露,收益来源主要通过超配小市值获得。如果你事先能把这一部分剥离出来,那你就不会认为它是一只非常强能提供Alpha的基金,而会把它认为是规模因子暴露较高的SmartBeta基金。从这个维度来讲,进行业绩拆解和归因,给基金精准划分类型或者贴标签,再做基金筛选,是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的,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难度很大。
未来包括底层资产的投资、基金的遴选、基金组合构建和投资也都有一个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FOF投资也是比较专业的事情,FOF产品或投顾式基金组合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接受,未来大有可为。
第二部分分享一下FOF产品及其投资运作。
FOF产品旨在为投资者的某项投资需求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那每个FOF产品都应自带场景,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客群及其投资目标,根据目标客群的需求来确定FOF产品定位,包括投资策略,才会是好的FOF产品。
以南方基金已发行的7只公募FOF基金为例,我们将其进行如下分类和定位:从产品类型来看,南方全天候和南方合顺是普通FOF,另外一个类别为养老FOF,养老FOF分为两个策略,一是目标日期,一是目标风险,我们在目标日期上布局比较全,已发行2030、2035、2040、2045,此外还有一个低风险的目标风险养老FOF产品南方富元稳健养老,养老FOF产品基本都有一个持有期,比如五年、三年及一年,持有期长短由其权益敞口决定的。从风险图谱上来看,我们把所有的FOF产品进行了定位并以此来制定投资策略,比如全天候和富元养老,权益仓位在30%以内,目标将波动率控制在4-6%,收益预期希望做到6-8%甚至8-10%,满足客户固收+、理财替代的投资需求;目标日期基金以逼近退休年龄的时间长短来决定权益敞口,即下滑曲线,已发行的4只TDF基金,近几年的权益仓位在30~60%,因此我们把它定位成均衡或平衡型风格,满足客户养老储蓄投资的需求;合顺多资产也在这个区间,合顺和四个3年持有期养老FOF权益仓位是30-60%,定位跟普通基金平衡混合的风险敞口类似,满足中高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追求财富稳健增值的投资需求。另外,我们团队除了负责公募FOF、投顾策略,还有专户业务,现行策略中以固收+为主,主要为城商行、农商行等机构客户提供固收+、追求绝对收益的定制化需求。我们可以结合客户的需要、对回撤的控制、可投资范围、预期收益以及资金属性、久期长短,我们可以提供定制化策略服务,包括中高风险专户。每个FOF产品有场景化,有目标客群,我们对每个产品的定位和投资策略也是根据目标客群的投资需求来做的,相当于给客户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后续投资组合运作管理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做。
回到最开始的命题,如何构建好的FOF产品,我认为好的FOF产品要基于目标客群的需求出发,为其提供解决方案,以此来制定FOF产品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后续的投资运作也要严格基于此进行组合管理。
这张图是我们所有FOF产品运作以来的风险-收益图谱,表现出来的业绩和风险属性在预设定位中,这几个产品成立时间不一,全天候策略是国内首只公募FOF基金,成立于2017年底市场点位较高位置,经过近三年的投资运作,业绩达到预期,年化收益在8~10%区间,波动率在4~6%区间,达到我们一开始预设的范围。富元的波动率低于全天候策略,年化收益是10个点以上,成立时间比全天候略好,这两个产品均达到了我们的预设目标。再看南方合顺多资产和几只养老FOF产品,波动率控制均较为突出,体现了FOF的优势和特性,2035波动率在8-10%,合顺的波动率稍大一点,在12-14%区间,年化收益在25%附近。绩效表现较好得益于近两年的结构化牛市行情,同时也得益于我们团队对结构性行情的成功捕捉,比如对医药主题基金的投资,今年以来疫情对医药部分细分行业带来了正向支撑,我们部分FOF产品在医药板块配置上有较大暴露,获得了比较好的投资收益,行业配置上也为组合提供了丰厚的超额收益。
我们是如何保证每个FOF产品的投资运作是围绕着其产品定位和投资目标来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的呢?我们有一个闭环的FOF投资流程:一开始是根据投资目标出发,进行分析,包括目标定位、对于流动性、风险、预期收益的要求,由此来决定可投资的目标资产,哪些资产可以纳入我的目标资产进行投资,如果是专户的话,机构客户有定制化需求,有的会明确可投范围,有些资产是不可投的,各项约束均可纳入目标资产分析。接下来对FOF投资非常重要的就是资产配置层面,围绕着投资目标及目标资产进行资产配置规划。资产配置层面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站在相对较长时间进行的战略资产配置,二是相对短期,结合市场变化的战术资产配置。到底做的是战术资产配置还是择时?有同业认为战术资产配置就是择时,但我认为战术资产配置是围绕着战略资产配置在一定范围之内做的“择时”,一般意义上的择时可能是单一资产层面的仓位上的大幅选择或调整,但我认为FOF做的战术资产配置是跨资产类别的、围绕着战略资产配置目标基础上,并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的上下浮动,不会发生大幅的偏离。比如假如我看好成长,我会采取在适当均衡配置的情况下,偏离一定我看好的风格,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均衡偏成长的配置,以此代表我看好成长的观点,并不会把组合中的价值部分全部剔掉。
做好了资产配置,下一步便是底层基金的选择,我们有基金池管理制度,且团队共同运营和维护基金池供投资组合构建时选择。在日常的基金分析评价中,大概流程主要为对全市场所有基金进行精准的细分类型分类,再以定量手段把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金标的范围缩小,运用综合量化分析指标确定需要或者值得深入分析的标的再进行深入分析;深入分析之后再进行基金经理调研。基金经理群体都属于高智商并且勤奋努力,经过多年投资积累,也基本都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框架和投资体系,如果我们不做事前的准备工作或深度研究,直接跟基金经理调研沟通,可能得到的结果会是每个基金经理都是优秀的,不太可能调研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调研之前的深入分析非常重要,定性调研时你要有针对性进行提问,对深入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
选好底层基金之后,进行组合构建。每个基金其实都是一个投资组合,怎么通过基金的构建实现战略资产的配置目标,这也是一个技术活。构建好组合之后,还需要进行动态跟踪和组合的再平衡,比如底层基金的净值变化,会导致组合配置比例发生变化,需要对组合进行再平衡控制偏离。对于组合的再平衡也非常重要,怎么再平衡是组合经理或FOF基金经理日常要做的事情。通过再平衡,一方面达到目标,另一方面确保整个组合围绕着投资目标,确保不偏离产品定位,是一个闭环投资决策流程。
在FOF投资管理中,资产配置很重要,资产配置需要一套框架体系,资产配置分为两部分,一是战略资产配置,一是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从哪些维度分析?宏观很重要,自上而下来看,大家经常说阶段性宏观感觉跟市场有一些脱钩,但是把时间维度拉长看,宏观还是非常重要。到底国内的资本市场是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可能某些阶段你会认为不是,但如果拉长来看答案应该是。自上而下做分析,包括对宏观、对各个大类资产,再到细分资产的分析框架体系来驱动战略资产配置。战术资产配置的关注点相对短一点,比如宏观跟踪,一些诸如CPI、PPI等高频宏观数据也可以纳入战术性进行监控。市场估值经常在变,情绪指标也经常变,对于战术和战略的资产配置,观测维度不同,应该结合起来看。无论是战略资产配置方面还是战术资产配置方面,分析体系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并不断优化,比如某些阶段分析宏观驱动资本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把握核心变量,某些阶段只看通胀就可以驱动资产配置,而有些时候流动性或者企业盈利才是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核心因素。所以我们要研究分析或者定位宏观处于什么情况,不同阶段观测的核心指标有所不同,驱动或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核心因子是变化的,在宏观研究体系下,观测的指标体系也需要不停回溯或持续优化。
另一方面,资产配置相关的量化模型有很多,我们团队是以宏观驱动做资产配置,在量化模型上希望有基本面的支撑,比如宏观上我们相对比较崇尚周期,把过往的经济划分到几个象限之中,每个象限下驱动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经典模型的是均值方差模型,但均值方差有很多劣势和被抨击的地方,比如只要对输入变量作微小变化,就会导致有效前沿发生非常大变化。使用该模型既要预测预期收益,又要预测预期风险,还要预测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到底以什么方式来预测,预测准确度,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输入数据的质量决定了你输出的结果质量。怎么定价、怎么预测资产未来的收益?我们认为历史是会重复的,但又不会简单重复,重复时大概率在相同的经济背景下,驱动因素会导致表现相对比较近,同样的市场环境下,资产表现可能会相同。所以我们会根据不同经济环境背景把涨跌情况独立抽出来,比如现在经济处于什么状态,过往在这种经济状态下各个资产的表现,把这些表现拿出来,代表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资产可能的表现。但也会结合市场最新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债市收益率处于下行趋势,过往债市收益率从票息角度可以到6-8%,但未来不可能,所以在收益率预测上,我们会根据过往相同经济环境下各个资产的表现抽出来,结合最新资产变化做出调整,做成一个模型,再以均值方差进行优化,能得出相对准确的资产配置建议。
量化资产配置模型跑出来的结果可作为投资的参考,但仅作为参考,不会简单根据模型结论直接进行投资决策。比如常用的目标波动率量化模型,其实参考意义还是比较大。比如我想控制组合的波动率,波动率的控制可以反过来调整权益敞口,这些量化模型输出给我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且只做参考,我不会严格按照一个模型提醒我做什么,我的组合就严格按照那个做。还有一个使用的小技巧,就是这些量化模型我更多是看它的边际变化,比如某个量化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为某个资产配配置20%比例,这20%不重要,但上一期15%、这一期20%,让我加仓的5个点重要,我对使用资产配置量化模型,包括目标波动率模型,我看得比较多的是模型输出提示我加仓还是减仓的边际变化。
大家会说国内的资产配置不就是股和债吗?是不是资产配置空间不大?其实大类资产下沉一级,还有细分资产,国内的资产配置大有可为,尤其在细分资产层面。除了股和债,还有商品、另类资产,它在其他资产或其他品类上的相关性也比较低,构建组合之后可以达到实现分散的效果,提升组合风险收益比。在股票端,除国内股票,其实公募基金也提供了配置国外股票的工具,比如通过QDII进行国际股票的配置,甚至还有交易便利的场内QDII-ETF,比如标普500ETF、纳指ETF。股票我们可以配国内的股票、国际的股票,债券我们可以配国内的债券、国际的债券。比如今年因为疫情,创造了一次非常好够买QDII债的机会,我们团队也有效捕捉到了这部分机会。年初因为疫情,有一段时间流动性冲击,无论股票还是债券都大幅下跌,当时我们跟踪到QDII债中有很多一年期以内龙头且地产债,一年以内票息收益有百分之十几,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当时我个人也申购了QDII债基金,本来预期持有一年赚十几个点,结果持有了几个月就赚了十几个点,市场不理性或流动性冲击会带来一些机会。因此国内做资产配置的空间其实也是大有可为,并不是国内的FOF产品只能做股和债配置。
国内的股票可以分偏价值的、偏成长的以及价值成长、GAAP策略,板块上也可以区分,比如大消费、科技、金融、周期,还有公共事业板块,这个板块也可以进行资产配置或者板块配置,在权益资产内部,哪怕我们做纯权益的FOF产品,资产端的资产配置也大有可为。
国内的公募FOF产品做资产配置并不是只有股债,跟普通的偏债混合基金相比,FOF还是有优势的。国内的混合型基金,底层可投的只是股和债,但FOF可以实现全球配置,包括股票、债券、商品。但现阶段,很多FOF团队没做全球配置,我们也没怎么配美股,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资产判断,现阶段我们认为美股的配置价值目前并不高,所以没有配置美股的相关ETF,但这个工具是存在的,未来如果有机会,它也可以纳入组合投资中。
基金分析,除了定性调研之外,有基于持仓的分析,也有基于净值的分析,有时大家抨击基于净值的分析,但其实,基于净值的分析基金分析可以做很多事情。HBSA VS RBSA,两者各有优势。基于持仓的分析,对于公募基金而言,能拿到的只有报告期的截面数据,做MOM除外,MOM可以穿透,做FOF穿透不了,对于公募基金的定期报告,只有半年报和年报两个截面全持仓数据,且有非常长的时滞,而净值数据是每日更新的。
我今天想着重讲的是基于净值的分析,净值分析不只是看收益率,RBSA,可以通过多元回归的净值模拟,可以模拟出他的权益仓位、行业暴露、投资风格,还可以模拟出时间序列,观察他的权益仓位变化、行业动态配置以及风格的漂移。另外,应用净值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此量化手段对基金进行细分类型的分类,比如万德二级分类中的灵活配置型基金,我们可以用净值模拟的方法模拟出历史仓位变化和仓位的中枢,可以识别出你到底是偏股型还是偏债型,还是做灵活仓位变化。比如很多灵活配置型的打新基金,我们可以用净值模拟的方法可以把它识别出来,归入偏债混合类型中,对其进行精准分类。
运用净值分析方法,我们还可以进行业绩拆解和归因,多元回归出各个系数,最后剩下一个Alpha,无论是大的Beta,板块的Beta,还是行业的Beta,我们都可以通过需要调整需要回归的指数序列,或者先把Beta序列确定下来,运用净值分析方法,回归模拟得到他在每一个风格下的暴露,也可以看到配置暴露的情况,把这些剥离之后,剩下的才叫Alpha。
这一页展示的是基金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想表达的意思是同样区间收益的两只基金,无论是Alpha还是区间收益都一样,但一只基金第一年涨了很多,另外两年没动,另一只每一年都很均匀,我们偏好第二种基金,综合指标时对它进行区分,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时也需要考虑时间维度,长短期加权,综合指标构建上也会进行长短期加权,在Alpha上也会稍微衍生一下,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我们还是想把它剥离得稍微纯粹一些。
这一页展示的是定性调研的关注点,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之后,带着疑问对基金经理进行调研,有效性会高很多,如果没有进行事先准备,直接跟基金经理聊的效果并不大,你会觉得每个基金经理都很优秀,每个基金经理讲得都很有道理。做定性调研之前的定量分析很重要,包括各种持仓分析、净值分析,这奠定了最后你得到定性调研的报告质量和想要的东西。
基金组合的构建需要进行穿透各个子基金的组合配置,包括日常组合管理和风险控制过程中也会进行穿透化管理,因为每只基金都是一个组合,以二级债基为例,其实二级债基也有权益的敞口,权益基金也有债券的敞口或者一部分非权益仓位,有些权益的暴露只有60%,有些只有80%,如果我的资产配置目标很精准,比如资产配置目标是配20%债券、80%股票,如果80%都配到我定义的偏股型基金,20%配到我定义的债券型基金,最后得到的不是80%股票、20%债券,所以需要穿透的组合优化,我希望在组合层面上的资产配置结果不要偏离我的资产配置目标,如果债券型基金我配的二级债基比较多,股票型基金或者股票指数不用配80%,组合就已经提供了80%的权益敞口。
我们进行FOF组合的构建以及FOF组合的动态运作管理时,穿透化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另外一个可优化的点在于,如何决定每个子基金的配置比例?比如股票型基金我选了十个,每种类型下有很多个,每个基金配多少好?这时就需要一套优化模型,这个基金经理的Alpha可以量化,另外一个基金经理的Alpha也可以量化,我在达到大类资产配置目标的前提下追求组合的最优化。这个Alpha是用历史数据做的Alpha,如果你相信这个Alpha是可持续的,这个基金经理确实可以创造很好的Alpha,我就可以在组合中进行优化。我构建了一个模型,设置的优化目标就是通过基金的组合配置达到我既定的资产配置目标,同时让这个基金组合提供组合层面的Alpha最大化,这样一个双重优化问题。在FOF投资端,其实是有很多细致化工作以及可以优化的点。
以合顺为例,通过半年报可以看到该基金的所有基金的持仓,我们通过可以把每个子基金的持仓进行一次穿透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合顺在每个资产上的暴露怎么样,这样对自己的组合有更深的认识,不是泛泛地留在基金层面,配多少成长型基金、价值型基金,穿透到下面,可以看到行业暴露情况。比如医药行业在组合中的暴露,除了配置的医药行业基金以外,其他权益基金也有医药行业的暴露,穿透后才能得到组合真实的在医药行业上的风险敞口。
最后,简要介绍一下我们FOF投资部。
我们的FOF投资部的业务包含三大块:公募FOF,专户FOF,投顾业务的基金组合运作管理。
公募FOF成立以来投资绩效表现还不错,南方全天候策略表现在同类对标FOF中投资绩效较为领先,南方合顺多资产成立以来的超额收益表现比较突出。
养老FOF,以三年持有期,采取目标日期策略,其中南方养老2035为首批养老目标FOF,在三年持有期的养老FOF中业绩表现突出。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持有期,其产品的投资定位和投资目标是固收+、追求绝对收益的FOF产品。
专户策略方面,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低风险端,包括固收+以及部分客户的需求,但其实我们的FOF策略较为丰富,也有较多的策略储备,包括股债配置、纯权益精选专户都支持。专户产品绩效表现方面,自专户成立以来,从累计净值来看,专户FOF产品的回撤控制非常优秀,综合年化收益7.5%,回撤控制2%以内。
投顾策略方面,司南投顾及输出型投顾组合数量超过20个,策略端而言,包括流动性管理的、绝对收益的、股债配置的、纯权益精选的。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所有投顾策略上线以来的投资绩效,标颜色的那一列是超额收益的情况,成立以来和今年以来投顾策略的投资业绩和超额收益均非常突出。
我们团队的公募FOF基金经理和专户FOF基金经理今天都有来参会,欢迎大家跟我们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进行更加深入的业务交流和投资探讨。
我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