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离理性成熟发展还有多远
公募基金离理性成熟发展还有多远?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提到,要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发展韧性。那么,正处于发展大年的公募基金,离理性成熟还有多远?
从产品发行端看,今年新基金合计募资超过3万亿元,刷新行业历史最高值;年度新基金数量、权益基金发行规模、百亿爆款基金数量等一系列数据也都创下历史纪录。今年行业内明显增加不少理性动作:权益新基金产品限额越来越多,尤其下半年,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都基本设置规模上限,多为80亿元;同时,越来越多产品采取了发行相对困难的定期开放式、封闭式运作模式,能让持有人减少“追涨杀跌”动作。
从产品投资端看,近两年公募基金在结构市行情中抓住了机遇,在消费、科技、医药等领域挖掘出一批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个股;同时引领市场风格逐渐转向关注公司基本面变化,关注企业价值内生增长,践行价值投资。公募基金话语权也在不断扩大,优秀基金团队和基金产品的号召力逐渐增强。
然而,在行业高光之下也不乏一些变形动作。发行端上,市场追捧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显著,导致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挂名发行多只新基金,甚至出现卸任老基金的基金经理去管理新发基金;也有刚刚发行的新基金尚在面值线徘徊,几个月后又继续发行新基金,打出明星基金经理招牌赚规模;也有明星基金经理在引来巨量管理规模后,忽略投资能力上限而盲目发行等等。投资端上,机构抱团取暖、集中持股于某单一行业、风格极致化等行为也受到市场质疑。
在行业大发展背景下,用明星基金经理吸引投资者积极申购,壮大规模,这种经营发展思路本无可厚非,毕竟公募基金本身也有盈利压力。但从持续经营角度考虑,过分“追星”却也会埋下隐患。如何在吸引众多投资者申购后维持基金业绩,维护持有人利益,使持有人与公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判断行业是否理性成熟的关键。此外,行业走向成熟理性,也需要监管机构、管理人、销售渠道以及投顾共同营造出有利于长期投资的土壤。
基金行业最核心的是做好长期投资能力建设。虽然这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以持有人利益为重,基金公司一定会得到市场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