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分红意愿逐年降低
基金分红意愿逐年降低
基金分红意愿逐年降低 更新时间:2010-7-27 0:02:13 基金公司真是越来越不愿意分红了。约定分红比例在50%以下的基金占比越来越多,约定分红比例50%的基金越来越少;当年,这两类基金的占比基本上是各自一半;现在,前者的占比是100%了,后者降低到不可以再低的零。
2010年上半年是基金发行新政实施之后的初期,基金发行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显着的变化。对发行市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基金公司的认识。
新基金对于分红底限的约定
基金公司的分红意愿越来越低。早期大家倾向于多分一些红利给投资者,在2005年,绝大多数基金公司对于最低分红比例的约定都是高于50%的,仅有1只基金很突兀地设定在20%。当年,还有两只基金设定的最低分红比例是100%,即全部分掉。
2006年,约定最低分红比例为100%的基金消失了。2007年,约定最低分红比例为90%的基金消失了。
2008年,虽然还有4只基金的约定最低分红比例是90%,但约定最低分红比例为70%和80%的基金消失了。2009年,市场上仅剩下1只约定最低分红比例为80%的基金、5只最低约定分红比例为60%的基金,其它基金都在约定在50%以下。
2010年上半年,最低约定分红比例为50%的基金仅有8只,高于50%的基金仅3只,分别在70%、80%和90%各有1只。
如果以50%作为一个分水岭,把上述将近6年时间里约定最低分红比例等于和低于50%的基金作为一类,把约定最低分红比例高于50%的基金作为另一类,统计一下这两类基金占各自所在年份发行的相关基金数量的比重,就可以看到:约定分红比例低的基金占比越来越多,约定分红比例高的基金越来越少;当年,这两类基金的占比基本上是各自一半;现在,前者的占比是100%了,后者降低到不可以再低的零。基金公司真的是越来越不愿意分红了。
客观地来说,基金公司的分红意愿高与低,是一个中性的行为。基金公司是一个赢利性单位,它的收入来源是管理费,分红势必会减少基金公司的收入。除非是契约规定了某些开放式基金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红,否则,主动分红“让利”的基金管理公司,多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如老基金的持续营销,新基金的发行等。
17只新基金的基金经理“全裸”
在部分基金公司里,这是一个“迟到”的话题,因为少数新基金成立不久,基金经理的任命情况就出现了变化。
2010年上半年,新发行的国内市场基金共有59只,其中17只新基金的基金经理是“全裸”的,有42只新基金的基金经理是有“前科”的,
所谓“全裸”,指的是这17只新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在《招募说明书》中显示的背景信息是将管理新基金,之前没有在公司里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或基金经理。从这些基金经理的简历来看,有些人以前或者在其他基金公司做过资产管理,或者在其他机构接触过资产管理,或者在本公司做过基金经理助理,或者之前仅仅是一名研究人员。从基金行业的人才培训惯例来看,有些好的研究员,有时会接触到一些十分接近实战的投资管理业务。总之,没有研究功底,没有一定的实战经历,直接上来就做投资这种情况,本期没有。
所谓有“前科”,指的是那些拟任基金经理或者已经有了行政职务,或者已经在管理基金,并且有的人已经在管理两只基金了。统计显示,42名拟任基金经理有“前科”,其中21人已经担任公司或部门的行政职务,有37人已经在管理其它基金,并且有8个人已经管理了两只基金。在这37人中,有16个人既有行政职务,又管理有基金,各个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忙人。
总体来看,71.19%的拟任基金经理都不是轻松“上阵”的,表明基金行业的人才状况已经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基金公司还在不断地、快速地发行新基金,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值得深思。
新产品中有大量创新成分
在基金行业里,很多创新都是从新产品开始的。在本期的新产品中,也有大量的创新成分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型基金集中涌现。产品设计大方向一致,同时又各具特色的国泰估值优势可分离、国联安双禧中证100分级、兴业合润分级、银华深证100指数分级4只新基金,使国内市场的分级产品较快速度扩容。不过,由于上市后综合收益折价现象的存在,这类产品的发行情况远远不如去年风光。
标准指数型基金跟踪误差指标逐渐统一化。对于标准指数型基金的绩效评价,使用的不是净值增长率,而是跟踪误差。以往,各个公司会给自己的基金制定出不同的业绩评价标准,给市场评价带来了一些难度和混乱。今年以来,从首发的鹏华中证500开始,业绩评价标准被确定为了“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35%,年化跟踪误差不超过4%”之后,很多类似的基金都开始使用这个指标。
投资信用债得到重视。债券型基金自2008年大发展之后,产品的细分主要在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方面,分类标准是股票投资部分是否可以投资二级市场。随着一些中、大型公司此类产品发行数量的增多,继续深化细分非纯债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就引起了部分基金公司的重视。在基础市场行情的有效示范下,以对债券市场的细分为基础,重点投资信用债券的相关基金开始受到重视,相关产品的发行数量逐渐增多,如银华信用、招商信用添利等基金都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发行。
标准股票型基金的股票投资高仓位设计。标准股票型基金的量化定义标准是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60%,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基础市场行情牛熊变化,有些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很少会低于80%。这是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反映。为此,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在基金契约中规定了这只基金未来的股票投资仓位波动区间是85%-95%,将下限比国家的法定标准提高了25个百分点,把仓位的日常波动区间控制在10个百分点之内。这样的产品会给投资者一种很明确的投资风格指引,即高仓位策略,注重自下而上地选股。
这种显着激进类型的股票型基金在以往的市场中曾经零零散散地出现过,由于数量太少,至今并未形成规模。今年上半年,上再次出现这类产品,下半年应该还会出现,未来这类风险收益特征鲜明的基金产品将会形成一定的规模,以适应不同类型基民的投资需求。
内资、合资公司比拼
60家基金公司中有34家是合资的。合资基金公司的数量多,发行的数量也多。就全部的数据统计来看,无论是新基金的总成立规模,还是基均规模、户均规模,合资基金公司均占据了显着的优势。不过,如果剔除合资基金公司里面的银行系基金公司,数据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基均规模下降为15.72亿元,低于内资基金公司;户均规模上升为8.8万元,继续高于内资公司。这种情况表明,合资基金公司更受中大型投资者的欢迎。
合资基金公司进入中国基金市场有八年多,并没有表现出当初所宣传的种种优势,尤其是业绩。相反,合资基金公司还不时地曝出一些违法违规事件,却依然受到中大型投资者的偏爱。
新基金里的各项交易成本规定
认购成本:发行新基金时,基金公司对于认购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大型投资者收取的费用虽然都是1000元,但由于起收点不一样,有的是从认购金额为500万元开始,有的是从1000万元开始,从最终的发行效果来看,似乎没有产生什么作用。
首先,从基均规模情况来看,以500万元为起点进行费用的优惠,所成立的基金有31只,基均规模是16.37亿元;以1000万元为起点进行收费,本期所成立的基金有12只,基均规模为15.77亿元。由此可见,收费的高低,没有对新基金的募集产生影响。
其次,从户均规模来看,以500万元为起点进行费用的优惠,所成立的基金户均规模为6.81万元;以1000万元为起点进行收费,所成立的基金基均规模为8.45万元,后者数据略高,似乎说明了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这个级别的投资者群体内,有些人可能比较在乎交易成本。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由于公司收入的高低与基金的规模正相关,因此,以500万元为起点对大客户进行费率优惠,是一项对于基金公司、客户皆有利的事情,建议在业内推广。上半年,采取低收费标准的基金的确较多。
后端收费:后端收费一直被说成是鼓励长期投资的一种收费方式。2008年、2009年,市场分别有9只、10只基金选用了这种收费方式。今年上半年,市场有5只基金选择了这种方式。由此来看,基金公司对于这种收费模式一直不温不火。
新基遭遇大规模净赎回 “帮闲资金”影子随处可见
看似不错的基金发行数字可能只是假象,随着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次新基金规模浮出水面。令人吃惊的是,一季度新成立的基金绝大多数都出现净赎回,帮闲资金的影子随处可见。
帮闲新基
一季度共20只新基金成立,首发规模合计432.97亿份。而到二季末,这批基金总规模已降至366.97亿份,赎回比例达15%。新基金规模下降如此迅速,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帮闲资金。
这并非新闻。新基金发行时到处拉关系,找帮闲资金做大首发规模,让发行数据看上去很美,这一现象在基金业一直存在,只不过熊市里表现更明显。
上半年股市信心不足,地产新政出台后,股市更是一路直下,基金发行陷入困境。一季度基金平均首发规模尚有21.65亿份,二季度便降到14.11亿份。2月8日成立的宝盈中证100指数基金首发只募得2.81亿份,二季度末时只剩1.07亿份,赎回比例达62%。
今年成立的两只QDII基金也难逃赎回厄运。招商全球资源和易方达亚洲精选首发规模分别为5.53亿和5.92亿份,但最新份额只剩2.74亿份和3.32亿份,赎回比例为50%和44%。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么高的赎回比例说明新基金发行时帮闲资金占比较高。
至少不亏
帮闲资金来自哪里?
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透露,大部分是券商自营资金和大客户资金。“券商大都以销量换取基金公司交易分仓,所以新基金发行规模关系到券商自身利益,券商在拉帮闲资金方面出力最多。”
作为基金销售主渠道,银行也有帮闲资金,直接动力则是赚取认购费。“以前基金公司都会承诺给银行较高的一次性激励,银行销售基金的动力很足,客户经理会想办法找些资金。现在一次性激励已被禁止,来自银行的帮闲资金少了很多。”上述人士透露,现在基金公司以另一种方式与银行“合作”,即在大资金认购基金时协商好保证收益率,视基金类型从1%。~5%。,这笔费用由基金公司以“培训费”名目支付给银行,再由银行转给客户。对客户而言,这一无风险收益高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因此有很大吸引力。
既然是“帮闲”,资金持有基金的时间就不会很长,一般来说,在新基金封闭期结束、开放申购赎回后,帮闲资金便会迅速退出。帮闲资金还有附带条件,即“不能亏钱”。
“每只新基金发行,多少都有些帮闲资金,这些帮闲资金并不指望赚钱,唯一要求就是不亏钱。我们在封闭期时一般都不建仓或少建仓,只投资绝对赚钱的品种,待帮闲资金全身而退后才真正开始建仓。”深圳某基金经理表示。
不利影响
对于帮闲资金的负作用,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都心知肚明。
一方面,帮闲资金会干扰基金投资,基金经理很可能因此错失一些投资机会,由于帮闲资金全面撤退后,基金仓位会瞬间被动增加,对基金净值也可能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金公司需为此支付额外费用,基金公司可能需几个月的管理费才能赚回来这笔费用。
即便如此,基金公司仍不肯放弃争取帮闲资金的努力。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基金公司很看重新基金首发规模,如果规模过小,高管会觉得脸上无光。也许会有一小部分帮闲资金持有较长时间,如一些券商自营资金,如果短期不急用,可能持有几个月。另一方面,近来新基金密集发行,银行只顾发新基金赚认购费,无暇顾及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基金公司很难指望靠后者壮大规模,不得不火拼新基金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