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资产证券化办法拟扩大投资人群体
新版资产证券化办法拟扩大投资人群体
新版资产证券化办法拟扩大投资人群体 更新时间:2010-8-3 0:01:21 新版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的修订拟扩大投资人群体,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有望突破投资限制,这是最为核心的举措 【财新网】财新记者获悉,银监会正着手修订的新版信贷资产证券管理办法,对核心条款有针对性的修订,包括完善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更直接、增加评级机构公正性和准确性等,其中最为核心的举措是扩大投资人群体,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机构、基金在内的投资者有望突破投资限制涉足资产证券化产品。 不过由于该措施涉及与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的协调,这将是十分现实也最为艰难的问题。“这是目前很难确定时间表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和银监会人士均对此坦承。 规模瓶颈 此次在银监会酝酿的修订办法中,在产品设计的期限上,将考虑以中长期为好,“证券化产品链条长、涉及周期长,变数大,如贷款提前归还,如果期限太短,没等做产品就到期了,且短期产品也不适合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需要。”接近银监会的人士表示。 此前,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反应冷淡。国开行2007年发行第一期约80亿元开元资产担保证券,因未能达到最低募集资金额而遭流标;机构已发行的二批抵押支持债券、ABS、不良资产贷款证券化等产品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交投不活跃。 国开行一位人士对此很困惑,入池资产都是优质资产,但除了第一单销售火爆,其余几单销售并不容易。这也是发行银行的普遍困惑。 原因之一是期限太短。“总体感觉是鸡肋。从产品设计上看,期限较短、整体收益率只比国债、金融债略高,没有其他优势。”一位社保基金固定收益部人士如此评价。前两批试点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多在三年之内,期限较短,而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无论MBS、ABS或是其他品种,期限一般都在3―10年,或者更长,且交易价格表现稳定,保险和养老金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大买家。 原因之二是规模太小,而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相应的分析评价体系技术性较强,需要从商业银行到投资者的较大投入。 “单只ABS产品大多才发行二、三十亿元。至少单只产品有100亿元的规模才能看到流动性。市场规模不达到千亿元以上,也很难作为一种主要投资品种引起主力投资者的关注,机构也无动力建立一个投资该产品的相应内部评级制度。”安信证券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 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透露,目前任意一家商业银行都无法做到对整个资产包的综合评级,但并非技术原因,而是因为规模太小,为此投入太多不划算。 “核心还是做大市场规模,否则就没有流动性,很难建立合理的定价标准。”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表示。 投资者限制 资产证券化交投清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同质化,以商业银行为主,其他主要投资者的进入受到限制。“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做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基础单一,风险全在银行体系内循环。”2008年加盟中金公司任首席风险官的李祥林告诉本刊记者。他是美国债券市场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创始人。 目前,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尚未被有关监管当局允许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甚至反问,保监会允许保险公司投资股票,难道股票的风险不是更高?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水平属于中等,一般高于金融债,低于无担保企业债,是一种很好的长期资产配置产品”。一位资深基金经理表示。 “如果政策允许,根据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信等级、收益率,我们肯定会买。”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一位人士如是说。 事实上,保险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强烈投资需求。根据保监会公布的上半年保险资金回报率在1.93%左右,且债券投资在50%以上,如此低的回报率远逊于资产证券化的收益率。目前已经到期的最早的三单产品包括2005开元ABS、建元MBS,本息均已清偿完毕。投资者不仅拿到约定的收益,还获得超额收益。2005开元ABS中,风险最高的C档次级证券收益率在12%左右。 另外,在前述试点中,为了便于销售,大部分发行银行都会回购大部分次级资产。这意味着这些试点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并未真正从银行分散出去。按照巴塞尔III的要求,这将无法起到降低风险资产、减轻资本充足率压力的效果。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