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推荐】人工智能炙手可热我们的智能生活还会远吗

小智 0

近几年来,由科技和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正在加速改善人们的生活,比如手机支付、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过去的难以想象,都变成如今的稀松平常。

不过,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更高级别的生活形态,比如:“保姆式”机器人、餐厅机器人、智能社区等,这些美好的事物又将何时实现?

人工智能炙手可热

最近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百度ceo李彦宏、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等大佬亦纷纷聚焦于此。

比如李彦宏就建议开展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和顶层设计;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也在两会中提出了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推动建筑业机器换人的提案;刘庆峰则建议要用人工智能推动弱势群体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从各行业大佬们的提案及建议来看,人工智能已然是各大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当然,不只科技巨头公司在关注人工智能,旅游、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也都在关注人工智能。艾媒网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共有597起,同比增长15%,融资规模达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

艾媒咨询统计的近几年人工智能融资数据

显然,人工智能已经变的炙手可热。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1011家,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4998家,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6800亿元。未来人工智能必然会像互联网一样,“嵌入”各行各业。可是,为什么人工智能在1956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但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火爆呢?

(1)多学科的进步和多产业的需求,促进人工智能行业拐点诞生。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跟当年的计算机颇为类似。全球第一台计算机占地150平方米,耗电功率约150千瓦,造价昂贵,远远无法达到大规模商用的地步,但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必备工具。

人工智能的发展涉及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基础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机器就是计算机,这些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是人工智能研究爆发的必备条件。

此外,多个产业的需求也是促进人工智能研究进步的动力。比如,在金融行业,将人工智能引入股市银行等代替人类做交易员,在最近几年渐渐盛行,根据花旗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人工智能投资顾问管理的资产在未来10年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在交通运输行业,无人驾驶让运输变得更加安全和智能;在生产领域,人工智能让生产变得更加柔性,效率更高,更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有服务业,医疗卫生、教育、安防等领域,对人工智能都有大量的需求,就像计算机一样。只有当多个行业、多家企业共同推动,才有可能造福全人类。

人工智能如今也到了行业爆发的拐点,在处理设备上,个人计算机以及大型计算机都非常成熟,芯片、半导体、存储、传感器等硬件足够先进,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生成、机器学习、自动化、数据处理等软件技术正突飞猛进。

此外,数据传输方面,5g也在逐步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明确表态加快5g建设。据悉,上海地区预计到2019年9月,将建成5000个5g基站,其他地区也在陆续出台建设5g的行动计划。

当多个行业、产业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人工智能自然就到了爆发拐点。

(2)新领域催生新机会。

人工智能领域非常庞大,又需要多个行业的协同推动,而它又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集合,这就意味着它能催生出更多新机会。如人脸识别、生物识别、工业设备、图片识别、广告营销、家庭家居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行业巨擘。

艾瑞咨询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图谱

从上图的人工智能产业图谱来看,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数家代表公司存在,当然将来也有可能出现新兴的人工智能公司成长为巨头,现在谈行业格局已定为时尚早。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达523万个,app在架数量为449万个,其中,互联网上市公司有120家,总市值达7.89万亿元。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的意识觉醒,在人工智能的大机遇下,会有更多的公司会参与进来。比如,碧桂园正在尝试从机器人和机器人产业集群方向来切入人工智能,其在2018年7月份就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博智林机器人开发研制中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建筑业、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智能家居、制造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截至2019年2月,博智林机器人公司人才团队规模接近900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曾宣布将投入800亿元引进10000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在顺德打造集科研、实验、生产、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的机器人谷。

机器人谷效果图

再比如海航、海尔、长虹、创维、顺丰、美的、太平洋保险、海康威视等公司,也都在以自己的姿态来进入人工智能产业。

当然,传统公司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企业,而是结合自身的产业链积累,利用人工智能改善和提升基础制造、商品销售等方面的效能,从而做大做强。但是,正如李彦宏所言,人工智能行业明显有泡沫存在,有的公司纯粹是为了跟风,真正想做人工智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出来。

人工智能带来智能生活

人工智能的到来,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它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李开复曾提到:“在当前的技术发展程度上进行合理的推测,我认为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就能解决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岗位的技术能力。”外界有越来越多的声音正在告诉我们,我们将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国内已有机器人编写的稿件在传播,其质量看起来跟记者的稿件并无二致。

当然,人工智能的诞生,显然不是为了代替人工而存在的,它最终的目的还是像大多数发明创造的东西一样,满足“懒人”需求,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带来更智能的生活。但是人工智能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品质呢?相关产业链企业又该怎么做呢?

第一,开放合作,让更多企业进入,一起协同发展。互不熟悉的个体协同合作,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只有开放合作,才能让群体获益。

2011年6月举行的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宣布,腾讯将会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腾讯的开放战略由此彻底打开。在腾讯的示范效应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向开放,以自身能力为根基赋能其他企业。

日前,李彦宏在谈人工智能的时候也提到,鼓励企业开放人工智能平台。乔布斯是iphone的创造者,但内存、屏幕、电池等元器件也并不是他发明的,乔布斯也是将这些元器件组合在一起,才有了iphone。

第二,打破自身边界,进行跨界突破。传统行业相对来说会保守很多,这种保守会让他们在跨界突破的时候畏首畏尾,一方面,创新业务的收益未知,另一方面,创新的模式有可能会对现有业务形成冲击,弄不好就是人心涣散。

但市场永不缺乏敢于创新的人,比如,当众房企仍在比拼拿地数量、销售业绩之际,碧桂园却能在业界第一个宣布进军机器人产业。2018年碧桂园年会上,杨国强更是宣布机器人成为碧桂园的“三驾马车”(地产、机器人、农业)业务之一。

美团ceo王兴曾在《财经》杂志的采访里提到称,“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同时他还提到“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这就像碧桂园对自身的定义一样:碧桂园投身机器人仍然围绕地产,发展建筑机器人,这才是围绕核心发展。

总归要有企业率先打破自身边界,进行跨界突破,才有可能实现颠覆性创新,否则就不会有质的变化。吴军《智能时代》里写过一个等式:新技术+原有产业=新产业。对于传统行业来说,要想形成新产业,必定少不了新技术的支持。

我们的智能生活还会远吗?

从目前来看,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度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阶段,由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工智能在表现形态上还不够高级,不够让用户感知到明显的差异化。不过,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届时,我们的智能生活还会远吗?

我认为未来的智能生活,机器人的融入程度会越来越高。比如,服务领域的机器人餐厅,去年10月,盒马充当送餐服务员的机器人就曾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亮相;11月份,京东x未来餐厅在天津开业,点餐、炒菜、传菜、用餐到结账,整个过程都是由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后台来完成的。

再比如建筑行业的建筑机器人,能解决工人风险性较高的问题。其他行业也一样,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去代替那些需要纯体力完成的高危险工作。

另外,家庭服务式机器人产品也会逐渐出现。据郭静的互联网圈了解,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家庭机器人产品,但显然还不够成熟,大多数都是给孩子讲个故事、跳个舞,唱首歌之类,并不能像电影《澳门风云3》里的傻强一样给人冲咖啡,跟人进行深度互动。未来,这类机器人产品想必也会不断改善。

已有多家公司从浪潮之巅上跌落,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雅虎,也有仍然屹立在浪潮之巅之上。这些公司除了眼光准,更重要的还是不断地在做创新,如《智能时代》里所提到“每次技术革命都会诞生新的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企业只有在思维上跟上新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商业中立于不败之地。”人工智能时代,行业变化速度更快,企业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人工智能的大门已经被推开,究竟是一头闯进去,还是缩着做“老古董”呢?也许,选择大于努力。

虚拟制作

真人动作捕捉

真人动作捕捉

全身动作捕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