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谢德荪教授管理层应有共同语言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管理层应有共同语言
斯坦福谢德荪教授:管理层应有共同语言 MBAChina 在不同行业中,关于创新模式都会有不同的探索和答案。有些企业的创新动力来自员工层面。以谷歌为例,公司放权给所有员工去主导自己的工作,没有打卡制度,项目主管和技术经理仍然不能摆脱*的技术工作,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发邮件给所有人,这种平等的氛围消除了复杂的流程管理带来的沟通障碍,鼓励员工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一些企业的创新力则来自于领导层面,苹果和微软都属于此种模式,创新的管理方法与前面提到的员工驱动型大不相同。
谢德荪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创新管理需要找到商业模式与自身文化的结合点,即了解自身的推动力究竟来自何方。
在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是领导传达指令,员工一丝不苟地执行,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企业很难成为谷歌。
从文化和现实条件两方面看,第二种方式、即由领导驱动的自上而下的创新比较适合中国的现状。所以,如何建立一支有创新气氛的高管团队就成为创新执行的关键。
谢德荪认为,首先要在管理层内部建立共同的语言。很多时候大家用词一样,但所指其实不同,在一个共同的愿景和语言环境里才有可能开始讨论创新。其次,管理流程的变革一定会触动现有框架下的各方利益,遇到阻力——很多时候,变革面临的内部阻力远大于外部的压力。所以,在中国企业中,完全改变现有流程很困难,而在现有的流程之外,用新人进行新的尝试,则是可行的道路。
早年间的IBM也曾有过相似困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个人电脑开始得到市场的关注。IBM也希望推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而经理们却不认为个人电脑可以赚钱,以各种方式推诿拖延。最后,高层经理们一致认为, 达到老板要求的唯一办法就是单独设立一个团队,离开公司,到一个不受经理制约的地方独立进行开发工作。组长唐·埃斯特里奇是著名的不守IBM规矩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小组摒弃了IBM产品的所有构件都必须自己制造的成规,最终开发出来的IBM PC轰动了整个市场,使大众对个人电脑有了新的认识。
用一小部分人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创新的试验,而不是一下子在流程内部投下“炸弹”导致集体反弹,是中国的老板们可以尝试的形式。“外国人觉得不对,他们会吵架,会说出来,中国人只会闷在心里,嘴上不说但事事不配合,自己想其它办法来对付,这种情况太多了。”谢德荪说,“事实上没有一条路是完美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好模式都是经过一点一点的探索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