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心打了水漂一些不法分子居然假借抗击疫情花式蹭热点诈骗
别让爱心打了水漂!一些不法分子居然假借抗击疫情花式“蹭热点”诈骗
中国银保监会11日发布风险提示称,近期一些银行保险机构收到投诉反映,有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银保监会提醒广大消费者注重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资产安全,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实际上,在当前的疫情之中,不少人在微信、QQ或者短信推送中看到类似的信息:
“支持防控疫情,奉献你的爱心捐款,请打款至‘某某’医院。”
“亲,需要口罩吗?一千起定!”
日前,河北邯郸一位爱心人士苏某,就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口罩售卖的消息。苏某为给一线医护人员捐赠口罩,便将21万元资金转给了自称有口罩渠道的商家,结果支付宝转账付款后卖家失踪。
近期,多地公安机关陆续发布了一些涉疫情类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原来不少人以卖口罩、酒精、消毒液的名义实施诈骗,或者假借疫情“献爱心”捐款、运送防疫物资等实施金融诈骗。
1、最常见:骗购、诈捐
最常见的两种手段:以代销名义骗购,以献爱心骗捐。
2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两则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诈骗案例。
其中一则为:2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应某某通过微信、社交软件结识被害人吴某某,谎称自己系鄞州二院女护士,有获取医用口罩的特殊渠道,并使用另一微信号编造“鄞州二院仓库管理员”身份与吴某某交易,共骗得被害人吴某某6000余元。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近期,上海的李先生看到了微信群中一则售卖口罩的消息,便主动电话联系,然而当他付了定金后,微信和电话却被对方拉黑了。
在疫情早期,这种售卖口罩、消毒液的虚假案例并不少见,至今仍有很多微商活跃。在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的当下,他们动辄以“一千起订”宣传,真假难辨。
另外,不少诈骗分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诈骗,冒用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和医院等名义,或谎称亲属感染,在微博、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发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献爱心”捐款、捐物资的虚假信息,这大大消耗、损害了大众爱心。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另一则案例即是如此。
1月27日,蔡某使用其个人身份信息,通过互联网注册了名为“武汉市慈善会”的微信公众号,并使用其下载、修改的武汉市慈善总会会徽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修饰、伪装。此后,陆续有多名群众通过网络搜索到该公众号并进行关注,部分群众通过该公众号的对话功能咨询捐款。1月27日16时至22时间,共有112名群众通过该方式向蔡某个人微信支付账户累计转入人民币8800余元,其中最大一笔为人民币3000元。
2、假借“退改签”套取个人信息
一则看似正常的短信通知,极可能埋藏着陷阱。不少人收到类似的短信通知后,在退票或改签链接中输入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或者身份证号等个人关键信息,而后银行卡的存款被转走。这是近期诈骗分子冒充航空公司、旅游平台等实施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例。
实际上,为了防控疫情传播,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铁路、民航等交通部门在春节前夕推出了免退票费政策。而看到以“退改签”为幌子而收取的所谓“服务费”“手续费”信息,则要小心了。
3、伪装快递、旅游公司退费
“您的快递因受疫情影响无法送达,已为您安排退费补偿,链接如下XXXXXX”。若打开链接,需要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以及手机验证码才能办理退费,则需要谨慎了,可能是另一个圈套。
有不少诈骗分子发布信息,以酒店押金退还、快递滞留补偿费、旅行团取消补偿等虚假信息,诱导人们提供个人信息,并套取银行卡余额。
4、返工检查
近期,很多地区的公司陆续复工,于是有人打起了以检查新冠肺炎名义行骗的主意。不少诈骗分子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场所,专门盯上了外来返工人员,以进城体检和检查为名,骗取受害人财物。
2月11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发文总结了目前骗局特点,诈骗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退改签”电信诈骗中窃取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转走卡内余额;
二是在网络平台以“采购防护物资”“献爱心”等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转账,使消费者账户资金受损。
为此,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是在涉及银行卡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安全用卡。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谨防个人重要信息遭到窃取。
二是要注重保护个人敏感金融信息,不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
三是谨慎进行线上私人交易,保障账户资金安全。
http://www.jingxigui.com/n/80384.html
http://www.gdmzwhlytsq.com/hyjt/s381422.html
http://www.jingxigui.com/n/8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