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正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造成的新压力
应正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造成的新压力
应正视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造成的新压力 更新时间:2010-10-19 6:56:18 对比分析今年以来的相关数据发现,近期物价上涨是比较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有明显的持续性和新的成本推动因素。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明显
所谓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就是有生产成本上升而引起的物价上涨。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以来的物价上涨具有成本推动的典型特征。
首先,这是“新”涨价因素占上风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在推动8月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新涨价因素超过一半,达到51.4%,而且主要是成本推动引起的。
其次,这次的成本推动有“同比”与“环比”双动力驱动。比如,8月份CPI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
再次,这次上涨的成本推动型结构性“路径”非常明显。这次成本推动的结构性“路径”是农村上涨幅度大于城市;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非食品价格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服务项目价格上涨。
这类物价上涨看似简单,但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最大区别是,我们很难通过减少需求来压低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理不同,因此治理难度不小。
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具有持续性
首先,这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把一切简单地归结于偶然原因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对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有进一步认识。一方面,新世纪以来,农产品价格已经很难控制。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正在悄然转变。在短期、甚至中期要改变这些主客观因素是难度很大的。因为,以农产品为主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持续性。
其次,对PPI与CPI的相互传导不应忽视,尤其对PPI向CPI的成本传导压力要有清醒认识。一方面,国内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仍在上涨。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基础价格体系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在我国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初级产品对外依赖性加大的背景下,PPI对CPI传导压力不容忽视。
新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因素不容忽视
目前,新的、最大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因很清楚:一方面,总体上是,工资收入、包括劳动力收入的增长率没有跟上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工资收入劳动力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上升很小,甚至不升反降。另一方面,客观情况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劳动力的供给发生了变化,低价劳动力“无限量供给”的格局已经改变。在GDP大幅度提高后,劳动力成本相应上升、甚至上升更快是很难控制的。
虽然并非任何工资增长率的上升都会导致物价上涨。其基本条件是: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物价上涨或者成本推动式通膨就会产生。而从短期趋势看,由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将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成本推动的因素很难避免。
虽然劳动力成本优势是30多年来中国重要的竞争力的体现,但未来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报酬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自然成为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新因素。
当然,未来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的新因素还包括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等。其实水、电、气的价格已经有明显调整。而资源价格改革正在酝酿中——虽然这可能令CPI雪上加霜。
现在,面对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我们首先要正视。然后,要密切关注有哪些新的要素成本的上升是否会够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的物价上涨或出现通货膨胀,生产企业又能够有多少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又如何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抵消物价上涨动因,这是个问题。而另一方面要做的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因素,这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