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推荐】中国平安,见底了吗?-保险公司续保率

XiaoMing 0

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芋圆

自2021年初开始,曾经的金融大白马中国平安(601318)一路下跌,市值从

1.59万亿

一路狂跌到9,200亿,近乎

腰斩

2022年,中国平安市值继续蒸发,截至三季度末,市值已跌破

8,000亿

。曾经的万亿市值跌下神坛。平安的股民们面对此情此景,心寒不已,机构投资者亦是纷纷撤场变现。

数据来源:亿牛网

面对如此低迷的市场行情,下半年,平安先后通过发放

现金股利

回购股份

等形式提振市场信心。亦有多位市场人士预期,在经历行业转型的阵痛之后,当前保险行业的基本面开始向好,平安估值已处于

历史低价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保费收入规模

保费收入质量

(即:保单给公司带来的价值)

是拉动保险公司利润的两架马车。

那么,中国平安的处境究竟如何?我们从平安三季度财报出发,一探究竟。

一、保费增长缓慢,寿险低迷

目前,平安虽已发展成一家综合金融集团,业务涉及保险、银行、房地产、资管和信托等各个领域,但

保险

仍是

平安的底牌

三季度报显示,已赚保费占公司总营收的67%,保险业务是公司发展的基石。

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原保险收入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29亿元,增幅为2.18%,总体维持

低速增长

的态势。

好的方面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财险保费收入同期增长11%。这个成绩,与中国人保(601319)10%的增速以及中国太保(601601)13%的增速基本持平,拉动保费整体小幅上涨。

但是, 平安的财产险业务占比只有37%,

寿险和健康险

才是平安的保费

主力军

,收入占比高达63%。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2022年三季度报告

而就

寿险业务

而言,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约98亿,

降幅

2.5%

横向比较,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601336)寿险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分别为4.4%和0.90%;中国人寿(601628)实现同比

由负转正

。显而易见,平安寿险成为唯一一家寿险业务

负增长

的险司,

寿险业务惨淡

对于寿险业务而言,鲜有趸缴(一次性缴纳保费),大部分为

分期缴纳

(期交保单)。当期保费收入由

续期保费

新单保费

两部分构成。所以寿险的保费收入以及保费增长的持续性,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存量保单续保率

新签保单的新单保费

续保率

来看,存量保单13个月的保单继续率维持了正向增长。但是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的

新单保费

同期

减少12.9%

。相比之下,中国人寿、太保和新华等新单保费均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

对比之下,平安处境更加堪忧。

为了应对保费下滑的挑战,平安积极推进“

产品+渠道

”改革,但效果甚微。

产品角度,平安的

储蓄型

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但总保费却仍在下降。

渠道角度,

代理人制度改革

仍在大刀阔斧进行。截至三季度末,代理人人数同期减少18.7%。另一方面,虽持续深化与银行合作,积极探索

下沉市场

其他渠道

的需求,但仍无法弥补“改革”导致的业务损失。

截至2022年上半年,

代理人渠道收入占保费收入

比例仍高达84.8%,仍是保费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渠道改革任重道远。

二、保费质量降低,成本提升

新业务价值(NBV)

是保险公司分析报告中的常客,那么NBV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分析NBV而不分析毛利润呢?

我们举个例子,对比理解一下。

对于一家车企,一辆车是它的一个产品,生产所需的料、工、费构成它的成本。假设花5,000块生产一辆车,以8,000块的价格出售,销售当期实现毛利润3,000块,这辆车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就是3,000块的经济净流入。

对于一家保险公司,保单是它的产品,其成本包括:销售当期

代理人佣金

以及

核保成本

等、

续保期的维持成本

出险后的理赔支出

。其收益包括:

首期保费

续期保费

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

因收入和成本的发生存在

跨期

,当期毛利润不再适用。保险业务要综合考虑所有现金流入和流出,

再贴现

到现在的价值,才能相对准确的衡量“卖出多少保费,究竟能赚多少钱”,这就是

新业务价值(NBV)

1►寿险: 新业务价值持续负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同比

下降26.6%

。同期,中国人寿下降比例为15.4%。

另外,确定保单的价值需要公司基于一定的假设,对未来的收入成本进行估计,其中

理赔

支出

等成本费用不可控。根据平安半年度报告,长期投资回报率的假设为5%,但受资本市场影响,截至三季度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仅为2.7%,所以新业务价值可能要比财报披露数据更低。

这是因为,一方面,平安同期

新单保费规模下降12.5%

,业务萎缩明显。另一方面,新业务价值下降的比例大于新单保费下降的比例,

同样的保费已无法创造相同的价值

如前所说,根据消费者“只敢存钱不敢花钱”的状态,平安加大了对储蓄型产品的投放力度。而相较于保障型产品,储蓄型产品带来的NBV更小,对NBV也形成了一定的

拖累

2►财险: 综合成本率小幅抬升

接下来看看财险。

财险业务一般都是

短期险

,如常见的车险和保证险等,所以无需考虑折现等问题,直接用

综合成本率(COR)

进行分析。

财险业务成本主要包括

赔付支出

费用

,所以COR包括

赔付率

费用率

,即赔付支出和费用分别占保费收入的比例。COR越低,说明财险业务的利润率越高。

从行业整体来看,自车险综合改革以来,各家险企优化定价、数据模型,加强风险筛查以及费用管控,费用率有所下降。另外,受疫情影响出行率下降,带动赔付率也有所下降。截至三季度,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COR分别下降2.40%和1.90%,助力释放

承保利润

然而,反观中国平安,却不降反增,COR同期上涨0.60%。可见平安业务管理与风险筛查能力仍需加强。

三、深蹲起跳,任重道远

中国平安持续稳步推进代理人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代理人队伍,但目前看改革的效果尚未显现。此外,多渠道布局,如深化与平安银行的合作,组建千人精英团队。对此有人异议,认为此举是在银行内另组建代理人队伍,具体情况未可知,

从目前数据看,平安“深蹲起跳之日”任重道远。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ogp测量仪测高度

光学影像量测仪

自动测量仪公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