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23上半年A股IPO大盘点对IPO市场数据分析看当前经济大环境ipo公司数
2023年已走完一半,今天,尚普君带领大家回顾2023年上半年IPO市场情况,包括IPO上市情况、上会情况、IPO申报情况、辅导备案情况以及IPO排队情况,并与过去三年同期做对比,对A股IPO市场进行全面剖析。
IPO上市情况
尚普君统计了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IPO企业上市情况:
注:北交所于2021年9月3日注册成立,故北交所无2020年与2021年上半年数据,下同。
2020年上半年,共有119家公司上市,募资总额1392.74亿元,平均募资金额11.70亿元。
2021年上半年,共有259家公司上市,募资总额2139.63亿元,平均募资金额8.26亿元。
2022年上半年,共有171家公司上市,募资总额3119.20亿元,平均募资金额18.24亿元。
2023年上半年,共有173家公司上市,募资总额2084.70亿元,平均募资金额12.07亿元。
从上市公司数来看,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同期相比,上市公司数猛增;2022年上半年和2021年同期相比,上市公司数下降;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波动不大
。
从募资总额来看,2022年上半年和过去两年同期相比,募资总额持续增大;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募资总额骤降
。
从平均募资金额来看,对比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的上半年数据,平均募资金额波动较大
;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平均募资金额显著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上市公司数变动不大,但募资总额和平均募资金额都出现了下滑。
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国海油两个“巨无霸”公司登陆A股,分别募资519.81亿元和322.92亿元;另一方面,即使刨除2家“巨无霸”公司的影响,2023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募资规模仍低于去年同期。
IPO上会情况
尚普君统计了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IPO企业上会情况:
从上会企业来看,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分别有137家、218家、255家、196家企业申报上会。
从过会企业来看,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分别有134家、200家、228家、175家企业成功过会。
从过会率来看,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过会率分别为98%、92%、89%、89%。
2022年上半年和过去两年同期相比,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持续增加;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均下降。
2020年上半年,过会率较高,达到98%;
2023年上半年和过去两年同期相比,过会率整体波动不大,围绕90%波动。
从细分板块来看,
沪深主板
: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都先增后降;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过会率有显著提升,主要是受到全面注册制刺激。
在全面注册制下,作为最后一个注册制板块,主板市场审核节奏明显加快,也吸引了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
科创板
:2022年上半年和过去两年同期相比,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波动不大;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及过会率均大幅下滑,不仅上会数量大幅减少近六成,过会率也创下新低。
主要因为企业业绩不达预期以及科创属性标准的提高使得满足要求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少。
创业板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同期相比,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猛增,随后几年波动不大。
这与2020年创业板开始实施注册制有关,新的审核制度激发了市场活力,IPO企业猛增。
2020年上半年、2021年上半年,过会率超过96%,2022年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过会率围绕90%波动。
新的审核制度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要求,最近两年的上半年,过会率在九成左右。
北交所
: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上会企业数、过会企业数、过会率都略有提升
。
北交所对公司质量与创新性始终保持严格审核,过会企业的经营业绩、研发投入等方面整体优于去年同期。
整体来看,2022年上半年和过去两年同期相比,IPO市场蓬勃发展,市场活跃,2023年上半年IPO市场状况不如往年同期。
这是因为:
一方面,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俄乌冲突的持续等不利因素影响,2022年众多企业业绩下滑未能达到申报标准;另一方面,2023年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新旧审核制度交替之际,政策调整期间,业绩表现不佳、经营风险加大、缺乏良好内部治理机制的企业不敢轻易闯关,IPO上会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过会企业数也自然会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正蓬勃发展。
这是因为:
一方面,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孕育中小企业比孕育大型企业难度更低;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小而精”的中小企业更能轻装上阵,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北交所作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土壤,迎合了国内经济环境,也迎合了中小企业特质,得以蓬勃发展。
IPO新增受理情况
尚普君统计了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IPO企业新增受理情况:
注:全面注册制后,261单主板IPO存量项目平移至沪深交易所,平移项目受理不计入新增受理中。
从细分板块来看,对于沪深主板,新增受理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IPO获受理数量大幅增加,和全面注册制的实施有着紧密的联系。
全面注册制改革后,一方面,主板对行业限制相对较少,而科创板强调“硬科技”,创业板则强调“三创四新”;另一方面,主板市场审核节奏明显加快,也吸引了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
对于科创板、创业板,科创板新增受理企业数量持续下滑,创业板新增受理企业数量先升后降。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科创板和创业板IPO获受理数量均减少了四成左右。
一方面,2022年深交所对创业板的定位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导致部分拟申报创业板的公司不再符合板块定位;另一方面,全面注册制后,申报细节等具体政策有待进一步摸索,拟IPO公司和中介机构还比较慎重;另外,全面注册制实施,使得部分同时满足不同板块上市条件的公司处于观望状态,尤其是部分满足主板上市条件的企业,有向主板流动的倾向。
对于北交所,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新增受理企业数量也有显著的下滑;
但对于2023年上半年来说,北交所新增受理企业数量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2023年1-6月,北交所新增受理企业83家,其中1月1家,2月0家,3月5家,4月5家,5月12家,6月71家。
6月北交所新增受理企业创年内新高,因为传言未来要降低门槛,可能审核也会相对宽松,所以向北交所申报的企业数会增加,受理速度也会加快。
从整体趋势来看,
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
IPO新增受理企业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2022年上半年,IPO新增受理企业数量猛增
,
与新增了北交所这一板块有关。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IPO新增受理企业数量骤降,和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三个板块申报企业数量直线下降息息相关。
IPO辅导备案情况
尚普君统计了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IPO企业辅导备案情况:
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分别有172家、296家、311家、380家企业提交辅导备案。
整体来看,IPO辅导备案企业数一直持续增加。
IPO辅导备案作为上市的第一步,IPO辅导备案热情高涨,表明企业的上市梦一直都有,只是真正走到最后一步,却要经历太多检验。
IPO排队情况
尚普君统计了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IPO企业排队情况:
注:依靠资料,回溯过去数据可能有误差,分析重点在于趋势变化。
从细分板块来看,对于沪深主板,排队企业数量先减后增再下降。
2021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沪深主板排队企业数量有所减少;2022年上半年和2021年同期相比,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排队企业数量小幅下滑。
虽然2023年上半年申报企业数量同比增加,但全面注册制后,主板市场审核节奏明显加快,故主板排队企业数量反而下降。
对于科创板、创业板,排队企业数量上下波动。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科创板、创业板排队企业数量显著下滑,
和2023年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申报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相关。
对于北交所,排队企业数量些微下降。
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
北交所排队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一方面跟申报企业数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跟北交所审核速度加快有关。
从整体趋势来看,2020年到2023年这四年上半年,IPO排队企业数量上下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半年,IPO排队企业数量猛增
,
一方面,与新增了北交所这一板块有关;另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三个板块排队数量都在增加,众多企业排队等待申报上市,IPO热情高涨。
2023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IPO排队企业数有所下滑。
这与前文IPO上会情况遥相呼应,排队企业数少了,IPO“储备军”少了,IPO上会数、过会数自然也会减少;此外,根据尚普君统计,最近三年上半年IPO真实过会率都在六成附近,IPO真实通过率、名义过会率都比较稳定,可以排除监管层审核趋势变化导致A股IPO市场下行。
A股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A股IPO情况反映了目前国内经济环境状况。2023年上半年A股IPO市场不景气,还是和经济形式不好有关,后疫情时代往往比疫情时代更加艰难。
寒潮未褪,“降薪潮”来势汹汹
回顾2023年上半年IPO市场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2023年上半年IPO上会企业数量、过会企业数量、新增受理数量有所下降;上市企业数基本不变,但募资金额下降。
2023年上半年IPO市场不如去年同期状况。最近,金融业寒潮未褪,“降薪潮”来势汹汹,给投行从业人员再添“一根稻草”。
2022年7月2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财金〔2022〕87号)》,文章提出“
对于总部职工平均工资明显高于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其年度工资总额要进一步加大向一线员工、基层员工倾斜力度。
”
2023年2月23日,中纪委网站刊发题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文章,“金融”被重点提及。
文章直接提出要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2023年3月24日,银保监会网站也发文指出,坚决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等错误思想。
这些信号带来了一个预示:金融业降薪,已经是大势所趋。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尚普君统计了证券行业的51家公司近两年员工人均薪酬情况,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51家公司中有47家公司的员工人均薪酬下降,占比高达92.16%,金融业“降薪潮”已经到来。
降薪幅度最大的兴业证券,2022年相比2021年降薪幅度达到45.14%,其次是长城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信达证券,降薪幅度超过30%。
小结
宏观经济环境偏弱运行,无论是上市情况、上会情况,还是新增受理情况,2023年上半年都不如去年同期状况,再叠加来势汹汹的“降薪潮”,
2023年,投行人任重道远,还需砥砺前行,唯有一句话与君共勉:挺住,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