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22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06年一吨煤矿利润多少
3月2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上发布了《2022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副会长王虹桥、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华,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鹏,山东能源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张宝才,中国煤科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永峰,山西焦煤集团副总经理胡文强,开滦集团总工程师郑庆学等领导出席发布会。王虹桥主持发布会,郭中华对《报告》进行了相关解读,四家煤炭企业代表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报告》回顾了新时代十年煤炭工业的发展变化、2022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及2023年市场走势预测,并提出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煤炭发展新篇章需做的重点工作。
本刊对《报告》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新时代十年煤炭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01
这10年,煤炭行业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6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分流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资产总额由 4.48万亿元增加到7.32万亿元,煤炭市场实现了由严重供大于求向供需动态平衡的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的新标识,为新时代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这10年,煤炭行业持续加强供给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愈加牢固
截至2021年末,全国煤炭储量达到2078.85亿吨,实现了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10年来,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和智能化煤矿加快建设,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高,生产煤矿产能超过44亿吨/年,全国煤炭产量由2016年最低的34.1亿吨,快速增加到2022年的45.6亿吨,6年增加11.5亿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加快推进,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煤制油煤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61.25亿立方米、1672万吨、1155万吨。煤炭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能力持续提升,全国煤炭铁路运量达到26.8亿吨以上,煤炭储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03
这10年,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持续优化,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10年来,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深度调整,部分省 (市)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等原因,煤炭产量逐年减少或退出煤炭生产领域,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晋陕蒙新等资源禀赋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2022年,原煤产量超过1亿吨的省(区)有6个,比2012年减少3个,原煤产量39.6亿吨,比2012年增加15.2亿吨。晋陕蒙新等4省(区)原煤产量由25.4亿吨增加到36.9亿吨,占全国的比重由64.3%提高到80.9%;山西、内蒙古年原煤产量迈入10亿吨级行列。“两心引领、四区提升、五极保障、全国支撑”的煤炭生产开发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国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煤矿与大型煤电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同步建设、协同推进。
04
这10年,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煤炭行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
10年来,全国煤矿数量由1.3万处减少到4400处以内;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由850处左右发展到1200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65%左右提高到85%左右;年产千万吨级的生产煤矿由33处发展到79处,产能由4.5亿吨/年提高到12.8亿吨/年;安全高效煤矿数量由406处发展到1146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30%左右提升到70%以上。智能化煤矿建设从无到有,截至2022年底,建成智能化煤矿572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9处,31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应用。全国煤矿平均单井(矿)产能由38万吨/年左右提高到120万吨/年以上,人均生产效率由750吨/年提高到1800吨/年。
05
这10年,科教兴煤和人才强煤战略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大型煤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建成国家及行业级研发平台149个,获批国家重大专项及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10余项。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高效煤粉型和水煤浆浆体化工业锅炉、现代煤化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煤机装备和大型粉煤气化技术实现国产化,煤机装备制造水平位于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和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
06
这10年,煤炭行业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0年来,全国原煤入洗率由56%提高到69.7%,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62%提高到79.3%,土地复垦率由42%提高到57.8%;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由2950万千瓦发展到4300万千瓦。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占比达到94%左右。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由17.1千克标煤/吨下降到9.7千克标煤/吨,综合电耗由28.4千瓦时/吨下降到20.0千瓦时/吨。
07
这10年,煤炭行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企业治理能力快速迭代升级
10年来,全行业共推广发布了2531项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为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举办了34期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大讲坛,总结推广行业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累计1168家企业参与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其中受评AAA级的达到80%以上,累计259家企业通过行业平台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行业的公信力、信誉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08
这10年,煤炭行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矿区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用先进文化凝聚奋进力量,推动了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评选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宣传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弘扬煤炭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树立了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时代新风尚。打造中国煤矿职工艺术节、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等一系列文化品牌项目,向全社会展示了当代矿工的崭新形象。
09
这10年,安全治理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明显好转
安全高效煤矿成为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示范样板,平均原煤工效达到16.78吨/工,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006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0年来,全国煤矿事故总量由779起减少到168起,下降78.4%;重特大事故由16起减少到零起;死亡人数由1384人减少到245人,下降82.3%;百万吨死亡率由0.374减少到0.054,下降85.6%;实现了煤矿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四个大幅下降”。
10
这10年,煤炭行业主动融入全球能源市场网络,国际煤炭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
煤炭企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家能源集团产业遍及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等地区资源开发取得重要突破,郑煤机煤矿机械产品成功出口欧美澳等国家,徐矿集团巴拉普库利亚煤矿为孟加拉国能源安全保障作出重要贡献,中煤科工集团向俄罗斯出口综采综掘装备,中俄煤炭能源合作——扎舒兰项目稳步推进,中煤能源集团、中煤地质总局等一批大型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建设格局,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2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及2023年市场走势预测
01
2022年煤炭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煤炭供应。
一是国内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
全国原煤产量45.6亿吨,同比增长10.5%
。二是煤炭进口量减少。
全国煤炭进口量2.93亿吨,同比下降9.2%
;出口煤炭400万吨,同比增长53.7%;煤炭净进口2.89亿吨,同比下降9.8%。三是煤炭转运能力提高。
全国铁路累计发运煤炭26.8亿吨以上,同比增长3.9%
;其中,电煤发运量21.8亿吨,同比增长8.7%。全国主要港口内贸煤发运量约7.3亿吨,同比下降1.8%。
煤炭库存。
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煤炭企业存煤6600万吨,同比增长26.6%;全国主要港口存煤5530万吨,同比下降6.8%,其中,环渤海主要港口存煤2385万吨,同比增长7.5%;
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75亿吨,同比增长6.0%
,6月份以来,存煤量持续保持在1.7亿吨以上的历史高位。
煤炭价格。
一是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彰显稳价作用。2022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
全年均价为722元/吨,同比上涨73元/吨
,年内峰谷差在9元/吨左右,发挥了煤炭市场的“稳定器”作用。二是煤炭市场现货价格向合理区间回归。受国际能源价格大涨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二季度以后价格呈现高位波动态势,
年内价格峰谷差达到900元/吨左右
;10月份以后,随着我国动力煤供需形势逐步改善、煤炭进口快速恢复,动力煤市场价格持续下行,
年末北方港口动力煤市场价格较年内高点下降500元/吨
,并继续向合理区间回归。三是炼焦煤价格上涨。
山西吕梁部分主焦煤长协合同全年均价2240元/吨
,同比上涨600元/吨。CCTD山西焦肥精煤综合售价全年均价2664元/吨,同比上涨338元/吨。四是国际煤炭市场价格高位波动。国际主流市场煤炭价格受能源整体供应紧张影响保持高位震荡,澳大利亚、印尼煤炭年均离岸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10%和127%。
行业效益。
2022年,
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4.02万亿元
,同比增长19.5%;
利润总额1.02万亿元
,同比增长44.3%;应收账款5320.1亿元,同比增长23.1%;资产负债率60.7%。前5家、前1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占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5.9%和33.6%,经济效益进一步向资源条件好的企业集中。初步分析,大型企业原煤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67.4%,利润总额仅占全行业的41.8%。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和煤矿生产区域利润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固定资产投资。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4.4%,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9.0%。
02
2023年煤炭市场走势分析
从煤炭需求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将带动国内煤炭消费保持增长。同时,国家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需求或有所减弱。
预计2023年煤炭需求将保持适度增加。
从煤炭供应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积极扩大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要求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预计我国将继续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进煤矿产能核增和分类处置,推动在产煤矿稳产增产、在建煤矿投产达产,晋陕蒙新黔等煤炭主产区产量继续增加,大型智能化煤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弹性增强。
预计2023年我国煤炭产量将保持增长、增幅回落。
煤炭进口形势逐步改善,进口煤进一步发挥调节补充国内煤炭市场的积极作用。
综合判断,
2023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供应保障能力增强,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范围扩大,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继续加强,市场总体预期稳定向好,煤炭运输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预计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
但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加之受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水电和新能源出力情况、安全环保约束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煤炭发展新篇章
01
着力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按照“安全可控、多元协同、绿色低碳、集约高效、数字引领、开放合作”的原则,把确保能源安全和供应链产业链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煤炭“双碳”战略发展路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组合发展,提升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将能源资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02
着力提升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
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增加后备资源储量;有序释放先进产能,优化煤炭资源配置,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现代化煤矿、智能化煤矿,提高煤炭大型矿区产能接续和稳定供应能力。推进煤炭运输方式变革,提升重点煤炭供应保障基地跨区域调配能力。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机制,有效平抑煤炭市场需求波动。严格煤矿系统管理,强化生产合理布局和重大灾害治理,有效防范化解煤矿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
03
着力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攻坚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构建煤炭绿色循环发展体系。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差异化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强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和散煤综合治理,建立低碳循环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促进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战略转型。
04
着力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以煤炭产业为支撑,绿色低碳经济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煤炭与新能源、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业优质品牌,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打造具有技术领先性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煤基产业链为核心的世界一流企业,打造煤炭经济增长新引擎。
05
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培训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厚植创新驱动根基。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集聚力量进行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攻关,打造开放创新生态,让煤炭行业成为更多创新成果策源地。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壮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力量。
06
着力健全完善高标准煤炭市场体系
健全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统筹考虑煤矿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不同企业历史背景、资源条件、费用成本和经营能力的差异性,合理确定动力煤价格调控区间,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煤炭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和完善煤炭价格指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强化煤炭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