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广州番禺门窗厂家

Sam 0

文章目录:

1、广州番禺警方侦破一起入室盗窃案2、让困难残疾人“住有安居”我区为1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修缮房屋3、历史建筑逾八百 越秀荔湾近六成

广州番禺警方侦破一起入室盗窃案

广州警方通报【广州番禺警方侦破一起入室盗窃案】近日,广州番禺警方侦破一起入室盗窃案,抓获涉案人员2名,涉案金额10万元。 12月3日早上,番禺警方接到群众小陈(化名)报警,称其位于大龙街旧水坑村的家中被盗一批酸枝家具,价值约10万元。接到报警后,番禺警方立即派出警力前往调查处置。 经调查,12月2日晚,小陈家里没人,当小陈于3日早上返回家里时,发现窗户的防盗网被全部破坏剪断,家中的酸枝家具被盗,小陈随即报警。 案件发生后,番禺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办案民警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2日晚作案嫌疑人在旧水坑村徘徊数小时踩点,最后在3日凌晨入室盗窃,用一辆吉普车将赃物运走。 12月下旬,番禺警方锁定两名嫌疑人的身份。12月29日晚上,番禺警方循线追查,在新造镇新广路附近将嫌疑人马某(50岁,河南人)和向某(46岁,湖北人)抓获。 经审讯,马某和向某对入室盗窃的行为供认不讳。目前,马某两人已被番禺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岁末年初,盗窃案件多发,小偷们蠢蠢欲动,市民群众要加强防范意识,外出时要随手关好门窗,以防盗贼顺手牵羊,切忌在家中放大量现金。此外,做好邻里间的相互守望。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警。

来源: 广州公安

让困难残疾人“住有安居”我区为1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修缮房屋

“现在住得很舒服,以前跟现在没得比。”日前,当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大龙街沙涌村困难残疾人江永岐家中回访了解房屋修缮情况时,江永岐开心地说。

今年64岁的江永岐属于肢体残疾二级,长期卧床,平时的生活靠亲戚朋友照顾,因行动不便无法工作,主要收入来源是村分红和亲戚帮补。

江永岐孤身一人,原来所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间长,加上风吹雨淋,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想找个干爽的地方都不行。

区残联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得知江永岐家的情况后,积极作为,对江永岐的房屋进行修缮。

江永岐修缮后的房屋

江永岐以前居住的旧屋

记者在江永岐家看到,漏水的屋顶已经全部重新置换,内外墙璧进行了粉刷,破旧的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门窗。考虑到江永岐行动不便,区残联还在其家中安装了一个马桶。

江永岐告诉记者,现在房屋住起来清爽多了,没有残联的关心和帮助,自己没有能力修缮房屋,感谢残联帮他解决这个大问题。

为江永岐修缮房屋是区残联帮扶困难残疾人“住有安居”的一个缩影。

“以后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今后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感谢政府和残联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后的生活更有盼头了。”桥南街草河村肢体残疾人高妹仔坐在修行缮一新的房屋门口,和邻居拉着家常,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温暖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进了高妹仔的新房中。屋内,洁白的墙壁,整洁的家具,窗明几净。相比过去,高妹仔住的房屋破旧,屋顶漏雨渗水、木质窗户破烂变形,灰尘堆积,没有一丝生气。如今,高妹仔不仅住房条件改善了,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住的房屋,门窗换成了不锈钢的,窗明几净,既好擦拭又卫生。” 高妹仔开心地说道。

今年57岁的新造镇智力麦凤莲也是危房修缮的受惠者。麦凤莲一家四口人,她自己和两个女儿都患先天性智力残疾,无劳动能力,身体状况非常差,基本没劳动能力,生活靠民政局救济。全家只有丈夫方细虾是正常人,但他已60多岁了,务农为业,经济非常拮据。

石楼镇清流村二级精神残疾人冯有生也是区残联危房修缮的受惠者。

冯有生原来的房屋由于门口地势低洼,雨天容易积水。大门破损,墙身剥落严重、地板高低不平。经过区残联出资抬高了门口地势,铺设了地砖,更换了不锈钢大门,粉刷了墙身。

冯有生修缮后的房屋外墙

冯有生修缮前的房屋外墙

“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缮了房屋!”

“现在住得比以前宽敞多了,舒适多了。”家住沙湾镇古坝东村的残疾人韩裕均一家,原来挤在一间40来平方米的破旧房屋里,生活很不方便。

50多岁的韩裕均属于肢体四级残疾,基本上没有工作能力,现在古坝工疗站做工,收入微薄,家庭靠妻子打工及低保金维持生活。

一家人以前居住的砖木结构房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变得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气,屋顶经常漏水。韩裕均因多年没有工作,一没收入二没积蓄,自身没有能力承担所需的修缮费用。

韩裕均修缮后的屋顶

韩裕均修缮前的屋顶

2017年,区残联启动为困难残疾人修缮房屋的工作后,在危房改造摸查中了解到韩裕均一家的情况后,把他家纳入了危房修缮名单,区残联投入2万多元,帮助他家加盖了一层房屋。

如今,两层共8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韩裕均一家很是满足,逢人就说:“感谢残联给我们修缮了房屋。”

今年50多岁的樊炳坤肢体四级残疾,家住市桥街瑞和园社区,离异后的他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父女俩所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间长,加上风吹雨淋,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墙壁发泡变黑。

区残联在得知樊炳坤家的情况后,于2019年对樊炳坤的房屋进行了修缮。漏水的屋顶重新铺设了防水膜,置换了隔热砖,发泡发黑的墙壁和天花板重新刷上白色的石灰,修缮后的房屋看起来清爽多了。

樊炳坤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缮了房屋,感谢区残联的关心和帮助。

“现在住得比以前舒适多了!”

“现在住得比以前舒适多了。”沙湾街龙湾村的残疾人黄开,以前住在一间40多年前修建的砖瓦房屋里,生活很不方便。67岁的黄开属于智力三级残疾,基本上没有工作能力,居住的砖瓦结构房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变得有点破烂,一到下雨天,屋顶经常漏水。

2019年,区残联了解到黄开一家的情况后,把他家纳入了危房修缮名单,区残联投入2万多元,帮助他家加盖了一个新的屋顶,置换了新的铝合金窗户。

年近花甲的郭炳泉属于智力四级残疾,家住沙湾街三善村。

郭炳泉一个人所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间长,年久失修,屋顶漏水严重,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郭炳泉没有收入来源,靠低保金生活,无力翻修房屋。

区残联在得知郭炳泉的情况后,主动作为,于2020年对郭炳泉的房屋进行修缮。

记者在郭炳泉家看到,漏水的屋顶上面重新加盖了一个新的屋顶,安装了新的铝合金窗户,重新铺设了地砖。

另外,房屋没有修缮前,郭炳泉家连个灶台都没有,只能挖个地洞做饭。为了改善郭炳泉的生活条件,区残联利用为其修缮房屋之际,给他修建了灶台和水冲厕所,并赠送了一个新的电饭煲。屋前的烂泥地坪也铺设了水泥地面。

郭炳泉告诉记者,再也不用担心落雨滴水了!

确保房屋修缮质量

区残联办公室主任程见汉告诉记者,区残联为困难残疾人进行房屋修缮是从2017年开始的。自2017年启动困难残疾人房屋修缮工作以来,区残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发动各个镇街、村居的专职委员、残联干部、村居联络员等在我区16个镇街全面开展困难残疾人房屋修缮入户摸查工作,并联合镇街残联根据各个残疾人房屋的破损情况制定合适的修缮方案,如针对部分残疾人房屋建于20世纪50年代,瓦面破损漏水的,寻找本地的老师傅为他们重新更换、铺盖瓦面。确实不能更换瓦面的,在房屋的四周立柱加锌瓦顶等。危房修缮改造工程结束后,再一一实地验收。在修缮改造前后的勘察和验收中,区残联细心做好每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资料收集、房屋改造前后状况的拍照存档工作,确保修缮改造到位,工程合格,让困难残疾人“住有所居”“住有好居”。

“从个人申请、等级评定、评议公示、审查公示、核准上报、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资金拨付,从协议签订、现场指导、前中后照片的拍摄到档案资料整理,房屋修缮的每道程序都严谨规范。”

程见汉表示,房屋修缮是一项惠民政策,必须规范房屋修缮监管流程,加强勘察和验收工作,区残联要求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修缮改造到位、工程合格,所有工程竣工后必须严格规范进行质保,坚决杜绝因质量问题造成对残疾人的不便以及资金浪费,以残疾人满意为标准,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回访了解困难残疾人居住环境情况

“现在住得好不好?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解决的尽管提出,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今年全国助残日来临之前, 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两户困难残疾人家中,对前期进行修缮的房屋进行回访,了解困难残疾人居住环境。

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市桥街大市社区困难残疾人李某莲、大龙街沙涌村困难残疾人江某岐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听取他们对修缮房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措施,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早日战胜困难,共享社会成果。

今年69岁的李某莲为精神一级残疾人,其丈夫前年因病去世,独自一人居住在自建房里。房子因年久失修,2020年2月,厨房屋顶横梁断裂,厨房屋坍塌,瓦片脱落,同时,天阶墙壁老化,路面湿滑不平,存在安全隐患。

区残联和市桥街了解到李某莲的情况后,于2020年5月对她的房屋进行了修缮,为她的厨房重新加装了天顶,修建了卫生间,使其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为李某莲家加装的洗手盆

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修缮后的房屋,区残联会进行不定期的回访,查看并询问残疾人修缮后房屋的使用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便进一步加以完善,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2017年至今,区残联帮助100多户低保低收入或低保线边缘的困难残疾人进行房屋修缮,解决了他们房屋瓦顶漏水、窗户破损、墙皮剥落等问题。目前,我区困难残疾人家庭房屋修缮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记者手记

安居能乐业

2017年,区残联对全区的残疾人进行了彻底的摸底调查,经过逐户走访排查,发现不少困难残疾人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进行修缮改造。

5年来,已有100多户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进了修缮一新的“安居房”。

在汉字的词汇里,“安居”跟“乐业”是不能分家的。残疾人实现了安居,但能不能乐业,是摆在区残联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区残联举办了各种培训班,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岗位,在企业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多达数千人。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区残联建立的残疾人庇护工场,这可以说是区残联解决残疾人就业一个大手笔。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区残联为困难残疾人修缮房屋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残联组织为残疾人服务好了,残疾人的生活稳定了,才可能真正被社会接纳。生活稳定的标准,那就是安居乐业。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居者有其屋,安居能乐业。目前,我区困难残疾人家庭房屋修缮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唯有如此,广大残疾人方能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历史建筑逾八百 越秀荔湾近六成

馨园,中西风格结合的近现代独立住宅,曾是民国广州第一任警察署署长的官邸。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摄

大岭村大巷巷门是占地面积最小的历史建筑,仅1平方米。

清代,广州大小马站周边曾云集了上百家书院,规模盛极一时。图为“冠英书院”。(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州“头号”历史建筑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水产馆。图片来源:广州文化公园档案室

双溪别墅保护修复项目 穗规资宣供图

诚志堂货仓旧址保护活化项目实现了从百年仓库到特色幼儿园的华丽变身。穗规资宣供图

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摄

爱群大厦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历史建筑是什么?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恩宁路骑楼、东山口洋房、海珠桥、广东国际大厦……这些广州人非常熟悉,又传承着最原汁原味广州味道的建筑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历史建筑。

日前,广州公布了第七批历史建筑名单,一同公布的,还有第一到第七批历史建筑的全名单。自2014年以来,广州一共确定了七批共828处历史建筑,扎实推进了一大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守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中焕发出老城市的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在广州众多历史建筑中,有些独具特色的建筑让人印象深刻。

1 之最

“头号”建筑多次改造 “迷你”建筑仅1平方米

编号为“GZ_01_0001”:位于文化公园内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水产馆,也被称为广州“头号”历史建筑。水产馆是中国第一个岭南现代建筑,由著名岭南建筑师夏昌世主持设计,始建于1951年10月,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馆之一,一直保留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改造。

编号为“GZ_07_0013”:第七批历史建筑中的鱼珠船厂旧址,也就是第828号历史建筑。位于黄埔区鱼珠街的鱼珠船厂旧址港池船排、候工房,核心价值要素是港池、船排的主体结构和配套机械设备,以及候工房的外立面。该处建筑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广州港开展航修业务的实物见证。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工业建筑风格,港池船排和机器设备完整保存,直拉船排体现了船舶修造工艺特色。

占地面积最小:大岭村大巷巷门,仅为1平方米,坊门小巧精致,以红砂岩、青砖砌筑,还保留有大门的构件,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均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占地面积最大: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旧址,达114000平方米。该建筑是1955年为了展示苏联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而建设的,建筑师为广州市设计院的林克明、麦禹喜、佘畯南、金泽光等。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功能适用而外观和谐庄重,设计上运用了多种符号体现中苏友好的主题。展馆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苏式建筑的设计手法,而是结合广州成熟的民族复兴式建筑手法进行建造。

2 特色

分布11个区 跨越近200年

2013年底,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经市名城委审议通过,并在2014年获市政府批准。2022年7月14日,广州市政府网站正式公布了第七批历史建筑的名单。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历史建筑主要有三大特色:突出城乡结合、地域扩展、区域平衡;建筑类型丰富多样,聚焦于反映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民俗传统;建成时间跨度接近200年,充分展现了广州各个历史时期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和人文精神,传承着最原汁原味的广州味道。

公布的828处历史建筑中,分布在越秀区的最多,有259处,荔湾区、海珠区分别以226处和96处位列第二三位。

在建筑类型方面,广州是全国范围内涉及历史建筑类型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既有传统民居、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宅第民居等反映岭南传统建筑的类型,也有近现代建造的店铺作坊、历史事件纪念地及纪念设施、近现代住宅。建筑类型涉及居住、工业、交通、金融商贸、水利、医疗、宗教、园林等方面。其中,以近现代住宅最多,共295处,占比超过1/3。

时间跨度上,800多处历史建筑建成时间跨度接近200年,最早为清中期,最晚到上世纪90年代,清代至民国时期占比超过80%,其中以民国时期的建筑最多,接近60%,多以近现代住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建设的代表性建筑共计114处,约占广州市已公布历史建筑的1/8,类型涉及文化展览、科研教育、酒店旅社、园林等方面,以公共服务建筑为主。其中,上世纪80年代后建成的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岭南画派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群、广州造纸厂旧址等建筑,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各领域百花齐放的建设成果。

3 活化

促进历史建筑多功能使用

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后,广州有序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活化利用等工作,特别是紧抓全国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试点工作契机,主动创新,积极探索,扎实推进了一大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推动了广州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广州列入全国首批10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2019年1月,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总结现场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受到住建部和兄弟城市的肯定。

近年来,广州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主干线,出台多个配套政策文件、技术及工作指引,包括《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监督管理与补助办法》《广州市深化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等。其中,2020年,广州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在功能上,鼓励引入众创空间、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等新兴业态;在空间上,允许适当增加面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也允许在建筑外部按比例增加附属面积用于满足消防、市政等管理要求;在审批上,制定了适应历史建筑特点和保护需要的消防管理方案作为管理依据。广州通过政策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有效激发了多方的动力,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双赢”的局面。

在中国建筑学会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评审中,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实施的3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入选“建筑设计奖”,获奖的3个项目分别是诚志堂货仓旧址保护活化项目、双溪别墅保护修复项目、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

除了三个获奖项目外,TIT创意园、华安楼、城安围船厂等一批活化利用项目也实现华丽变身,现在利用科技、文创、旅游等新业态,盘活旧厂房、旧物业,老建筑,已经成为广州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新路径。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第七批名单认定后,该局将按程序继续开展历史建筑推荐认定工作。后续在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利用方面,将继续坚持保用并举、以用促保,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促进历史建筑多功能使用,推动历史建筑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同时通过腾迁、协议出租等方式,推动直管房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专家说法:

历史建筑 要“活保”“保活”

广州有2230多年建城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岭南文化中心地。粤剧艺术博物馆的主创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说:“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家底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量大、面广、精彩、稀缺、完整。应该擦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竞争力。”

在已经认定的800多处历史建筑中,工业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郭谦表示,珠江前后航道两岸聚集了众多的工业遗产,是广州近两百年的工业发展史缩影,也是民族、国家的复兴史,更是近代亚洲工业发展的代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启动珠江航道工业遗产申报工作,将带动和引领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推动广州迈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步。

未来广州的历史建筑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郭谦表示,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是历史文化保护领域一份纲领性、引领性的文件,“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这32个字反映了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的中心思想。

郭谦同时认为,历史文化保护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具体到历史建筑,不能“死保”,而是要“活保”“保活”,要赋予其新的生命,要大胆活化,让更多人去看,要利用当中保护。他说:“对文物的利用要比较谨慎,强调修旧如故;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国际惯例没有控制那么死,要强调保护核心价值,其他东西可以改造、活化,可以有更好的空间形式来呈现。”

但在价值审美上应该更加包容,郭谦说:“可以有残缺美,可以有补丁美,新旧要融合,不要把老的做成新的,也不要把新的做成老的。例如我们在永庆坊项目的设计中就保留了不少‘残垣断壁’。”他强调,历史建筑需要用“绣花功夫”去保护和利用,需要出精品,不能运动式、卡通式、布景式的保护,而是要专业、深入地去做好设计。

类型:近现代住宅最多

在建筑类型方面,广州是全国范围内涉及历史建筑类型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建筑类型涉及居住、工业、交通、金融商贸、水利、医疗、宗教、园林等方面。占比较多的类型分别为近现代住宅、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坛庙祠堂、文化教育建筑和工业建筑及附属物,其中又以近现代住宅居多,整体占比超过1/3。

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近现代住宅:新河浦的馨园

原名永昌园,位于越秀区东山街道,中西风格结合的近现代独立住宅,曾是民国广州第一任警察署署长的官邸,建筑保存完整,体现了民国时期广州东山片区居住建筑的特色和风貌。

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荣珍酒楼旧址

位于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建于民国时期,共有四层。该建筑经多次整饰,外貌保留了部分民国茶楼、酒楼建筑的特点,其中骑楼中跨保留两层通高的拱券式入口,以及为了突出入口上部保留的凸出弓形阳台,中座二楼拱券下方写着“荣珍酒楼”四个大字。

坛庙祠堂:愚菴崔公祠

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北亭村,在村民的自建房中,该祠堂的青砖灰瓦显得别具一格。该祠堂为两进,青砖砌筑精美,檐口和山墙有彩色壁画,檐下墀头有精美砖雕和灰塑。建筑整体保存完好,檐口、山墙彩画保存较好。

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华南农学院8号楼

高五层,是华南农业大学重要的教学楼之一,也是天河区校园内保存较好的上世纪80年代建筑,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具有水刷石、水磨石等价值要素。

工业建筑及附属物:诚志堂货仓旧址

建于清末,民国时期重建,拥有过百年历史。2018年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华丽转身成为一座别具特色的幼儿园。在活化利用过程中只对破损严重的门窗进行更换,在尽量保留原物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分布:越秀区最多

广州历史建筑主要有三大特色:突出城乡结合、地域扩展、区域平衡。

在区域分布方面,828处历史建筑中,越秀区259处,荔湾区226处、海珠区96处、天河区36处;黄埔区22处;番禺区58处;白云区36处;增城区27处;从化区37处;南沙区11处;花都区19处,另有跨区(越秀、海珠区)1处。

年代:民国时期建筑最多

800多处历史建筑建成时间跨度接近200年,最早为清中期,最晚到上世纪90年代,清代至民国时期占比超过80%,其中以民国时期的建筑最多,接近60%,多以近现代住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时期经济文化建设的代表性建筑共计114处,约占广州已公布历史建筑的1/8。

清代 132处 16.06%

代表建筑:永安家塾、小洲村玉虚宫、大岭村龙荫坊坊门、广伦钟公祠、考亭书院旧址

清末民初(1840-1949年) 94处 11.35%

代表建筑:宝源路123号民居、肇昌堂、仁卿李公祠、北亭村陈氏宗祠、沙湾镇何氏翰林祠

民国时期 488处 58.94%

代表建筑:明心书院建筑群旧址、奇和堂药局旧址、太如茶楼旧址、大同酒家

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 96处 11.59%

代表建筑: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水产馆、市总工会办公楼、双溪别墅、山庄旅舍

上世纪80年代后 16处 1.93%

代表建筑:岭南画派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群、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广州造纸厂旧址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端门窗

别墅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