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化州文楼甲隆圩:二省同趁一圩和睦发展五百年

lne 0

化州市北部重镇文楼,在山峦叠叠巍峨群峰之下,有一小盆地名甲隆,它是距文楼镇十几公里的甲隆村委会所在地,村委会旁有一著名的圩市,名甲隆圩。

该圩据说在明朝已有,至今已约500年历史。广西乌石镇陆龙等三个村委会约2.5万群众,广东文楼镇甲隆、新德等三个村委会约1.8万人,平时都同趁此圩。

500多年历史的甲隆圩,四面环山、风光旖旎

每逢农历"1、4、7" 圩日,附近四面八方群众都赶来趁圩,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繁华热闹。据介绍,甲隆圩现商户约有千间,各式各样日用品、杂货、水产品等一应俱全,每日可销售三头大牛,奶茶夜店有11间之多。附近二省群众,出则互打招呼,入则有酒邀饮,同声同气同生活习惯,互敬互助,互相通婚,虽有省份行政之隔,但无陌路障碍之忧,和睦融洽发展了五百年,个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充满色彩的情怀。

一个"糠头饼″养活三代人

11月8日农历10月初四,刚好是圩日,在村中长老李叔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从甲隆圩头逛到圩尾,人很多,仅一条约600米长的圩街我们足足走了约20分钟才走完。圩上是以旧式店铺为主,肉类、小食、日用品,打铁铺、理发店、家俬店、商场首尾相连,货品琳琅满目。

李叔说这条是正宗旧街,旧屋旧物件举目皆是,小圩明朝成圩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了。近几十年来,又发展了连接的二条新圩巷,分别是80年代和90年代所建,还有一个开发区,圩街的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里还有革命烽火的足迹和古代"三金″抗敌保民的传说等等。

随后,我们来到圩上一个卖“糠头饼”和“抓饼”的店铺前,该店铺门面约3米多,30平方米大,店主陈木兰。她是广西陆龙月洞村人,祖辈三代都在此卖烙饼。大约已有二三百年了。她凭自己的烙饼,养大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门口用铁架支起二个盛具,盛具上一边摆着几十块“糠头饼”,一边摆着几十块“抓饼”,糠头饼每块金黄中略见透明,约三分之二成人手掌大小,香气隐隐传来,笔者试了一下,嚼劲十足,甜香可口。

甲隆圩上的美味特色小食

“每块卖一元,几十年都没变过。”陈木兰说。生意一般般的,每日可赚一二百元,节假日圩日才好做。“铺头是家公留下来的,已超过三代了,祖辈一直在甲隆圩做生意。”陈木兰的家离甲隆圩不远。每天一早就她从家中赶来,打米粉、煎饼、开档,晚上收档返家去,日日如此,用的是正宗的大米……她说趁圩的人吃习惯了,想吃的必来,一般是小孩和老人买的多,来得多了,都熟口熟面了,有些小孩说钱不够而又想吃多一块的,她也爽快相送……

笔者看到她铺头屋子里睡着一个小孩,陈木兰说是她大儿子的二女儿。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出去打工做生意,丈夫在家养鱼养牛,每天就她一人在此坚守。30多年来,风调雨顺,十分顺利。看到一茬茬熟悉的小面孔变老面孔,就像看着自己看着家里人变老一样坦然,一样开心,每天虽然赚得不多,却觉得十分满足。

广西陆川乌石镇陆河村村民在甲隆圩买鱼

理发师和"锄半仙″

笔者在甲隆圩见到一位理发师,他叫阿海,是广西乌石陆河村寨口队人,30多岁,在此开理发店已3年多。除开铺租,一个月他的收入约3000元。阿海说,"这个收入较稳定,比外出打工强。因接近自己的家,小孩小,不想出远门。″他的家离此仅几分钟车程。小时候,阿海说他父亲就一直带他过来趁甲隆圩,买衣服买玩具买猪肉买学习用品,等等,现在看到的还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圩巷,自己也慢慢长大了,就是吃着从甲隆圩买回的东西长大的。广西的乌石镇离阿海的家乡有20多公里,他的家乡人都是趁甲隆圩,平时圩日,甲隆圩上的人估计有一半是广西附近村庄的群众。

在圩另一头,笔者看到一间老旧的打铁铺,店里有一台小巧的砂轮打磨机,一个大铁砧,一个烧炭炉。打铁的李师傅是甲隆人,须发皆白,精神尚好。他说今年80岁了,在甲隆打了60多年铁,是甲隆唯一一间打铁铺,那时"二广″附近群众常用的刀具,锄头,犁耙等,有一半是他打造的。他打的锄头特别耐用锋利,求购者众,生意兴隆,被群众称为“锄半仙”。 “现在老了,腿痛,行走不便,不怎么打铁了。”李师傅说,虽然不打铁了,但每次圩日,他都坚持到铺头打开大门,见见趁圩的老朋友,听下熟悉的喧哗声,抽口烟,聊下家常事,觉得这样才高兴。应笔者之邀,年已80的李师傅,拉起风箱,扛起铁锤一一“叮叮叮”几锤下砧,响声清脆悦耳,传遍甲隆大地,传遍二广人民的心中。

热闹的甲隆圩

到广西人家中吃了一个橙子

临近下午2时,开了几十年拖拉机搞运输的共产党员刘学华,在圩上买鱼,他是广西乌石陆河村人,今年已80岁。年轻时开拖拉机搞运输那个时期,他经常出入文楼大地运石灰石,运砖,拉杂货等等,经常把村中人拉出甲隆趁圩,把甲隆人送出文楼办事,又顺便把他们搭回。有时群众也在路边等他,看看他是否开车从此路过,以便能搭个顺风车,他“从不收过一分钱”。热情爽朗的刘学华,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坐一坐。路上,经过弯曲的水泥乡道,我们来到他广西陆河的家里。他的家是刚建不久的一层170平方米的楼房,座落山谷之中,四野开阔,环境干净,轻风徐来。老刘非常热情,从冰箱里拿出橙子,叫我们吃,将买回的鱼放在厨房,然后马上煮开水泡茶……刘学华说,厨房的炉具、家中的家私,装修的门窗等等,全部是甲隆圩买回来的。该村有2000多人,祖祖辈辈都是趁甲隆圩。每当甲隆搞“三金”文化节,或有突然发病遇到困难的群众,在微信群里呼吁捐款时,村民都非常支持。以前,当地“双社岭”突发大火,不少甲隆群众知道后马上自发过来支援扑救,用扁担用树枝扑打,文楼及乌石二地政府,也派出消防队赶来灭火,众志成城,上山扑火时,“我的裤子还被烧开了一个洞。”说着大家笑了起来,温馨满屋。陆河村民建屋所用的建筑材料,从吃的到用的住的,村中2000多人的相关一切开销,都是从甲隆圩购买,方便、价钱合理,二地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一样。

“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隆圩,就没有陆河一带群众的幸福生活。”

热闹的甲隆圩

因圩结缘“二广通婚”

二广同趁一圩,因圩结缘成就佳偶之事也是很多很多,故甲隆又被人称为“媒人圩”。甲隆村干部李超辉说,他的老婆就是甲隆附近的广西人,就是趁圩“勾来的”。那时大家趁甲隆圩,年轻嘛,都未婚,到处逛,突然眼前一亮,一位婀娜少女也在街上逛,这看看那看看像在选购东西。小李大喜,悄然跟踪观察,越看觉得她越适合作“女朋友”。女子回家,一路上他也尾随,一直走到她的家门口,知道她的住址,然后请“媒人婆”去摸底,之后经媒人出面介绍,互相认识、相爱,结成佳偶……村长老李叔说,他的媳妇黄阿英,也是附近广西人,1985年嫁来的,现在在圩上开饲料店,还办有果园、木山,平时很孝顺老人,知道老李喜欢吃海鲜,千方百计找来新鲜货孝敬……儿子和儿媳当时也是双双逛甲隆圩时相识的。同圩结缘,因圩成友,因圩发财或者因圩找到工作,在甲隆这个地方比比皆是。据村委干部统计,仅甲隆高垌村,已有十几个广西人嫁来作媳妇,也有不少甲隆人嫁过广西去。平均十户中就有二户为"二广″户籍互相婚嫁的。

今天熙攘的甲隆圩,美丽质朴,方便群众;期待明天的甲隆圩,美丽依然,故事更动人,更好为二广人民造福。

【记者】李文才 刘栋铭

【通讯员】黄楚凡 黎雄 林刚 陈彩丽

【作者】 李文才 刘栋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隔音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