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铝合金门窗
文章目录:
1、怪相频出的伪满洲国钱币史2、邂逅铜草花3、绿松石的历史文化与资源分布详解
怪相频出的伪满洲国钱币史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的东北地区遭受了日本侵略者十四年的血腥统治和疯狂掠夺,东北民众同样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日本侵略者除了用枪炮和刺刀来进行武力统治外,还采取“金融统制”政策,摧残东北地区经济、巧取豪夺东北民众财富。翻开血泪交织的东北沦陷史,梳理一下日伪统治的十四年间东北地区流通的货币情况,能够更加清楚地揭示出日寇的无耻和贪婪!
世界罕见的“双加字”货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人在筹建伪满洲国的同时,也在积极谋划设立伪满洲中央银行。 1932年,伪满洲国宣布“建国”刚刚过去半个月,日寇就急不可耐地在新京(今长春)城内被服厂召开了筹建伪满洲国中央银行的准备会议。并于同年6月15日公布了该行的主要头目名单,总裁由伪财政部总长熙洽的亲信荣厚担任,副总裁由伪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的亲属山成乔六担任,实权由山成乔六掌握。
1932年7月1日,伪满中央银行正式开张营业。资本金全部由伪满洲国政府投入,号称达到“人均一元”(按:当时伪满洲国统治下的东北地区人口约为3000万人),即3000万元。伪满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简称为“中银券”,即伪中央银行券之意,老百姓则称之为“伪满币”。纸币发行共6套、8种面值、25种券别。硬币共15个年份、4种面值、50种版别。
伪满中央银行虽然开业了,但专门为该行设计、印刷的纸币却未能及时到位。仓促间,日伪当局想起被其查封的东三省官银号金库里,还有一批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中国纸币。于是,中国钱币史上的一件怪事出现了。日本人把这些纸币如数提出,派出一大批人加班加点,连夜在票面上加印“满洲中央银行”和“依据大同元年(按:伪满洲国年号,即公元1932年)满洲国货币法发行”的字样,充作伪满中央银行纸币对外发行。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侵占了张家口,在张家口成立了伪“察南自治政府”,并同时成立了伪“察南银行”。由于伪察南银行也没有来得及印制纸币,于是,日本人故伎重演,把本已回收的“东三省官银号加字满洲中央银行”券,再次加印“察南银行”四个字,交由伪察南银行发行。使之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罕见的“双加字”纸币,在全世界传为笑柄。
1932年9月10日,伪满中央银行发行甲号券纸币。其中伍角券正面底色为黄色,被称为“黄伍角”。壹圆至壹佰圆券正面左侧为伪满洲国“国旗”,右侧为伪满洲国傀儡元首溥仪的办公楼——勤民楼(今位于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院内),被称为“彩旗票”。该组钞票是伪满洲国货币中相对“独立”的一套,属于银本位货币。而在1934年世界银价大涨之后,日寇遂决定将伪满洲国货币摆脱与白银价格的联系,转而发行了日伪政府金融统制下的金汇兑本位制货币。伪满中央银行自伪康德二年(1935年)至伪康德十一年(1944年)间,相继发行了乙种券、丙种券、丙改券和丁种券。其特点是货币本身与日元直接挂钩,比值为1:1,真真正正地成为日元的附庸。
孔子和财神印到纸币上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压榨东北人民血汗、掠夺东北地区资源的帮凶和爪牙,伪满中央银行在货币的设计、雕刻和印制等方面均依赖于其日本主子。大部分纸币的制版、印刷均由“大日本帝国政府内阁印刷局”完成。伪满纸币设计、制版和印制的幕后操刀者为日本印刷局雕刻课课长加藤仓吉。因此,伪满洲国中央银行纸币的票面风格与日本明治时期的纸币可谓是“一脉相承”。日本人为了使伪满纸币既不过多地暴露其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又能让普通中国民众易于接受,在纸币票面主体图案的选择上着实煞费了一番苦心。为了体现日本人是多么的“尊重”中华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日伪当局不仅将“重仁义、尚礼让、使我身修,家已齐、国已治、此外何求”等儒家经典语录稍加更改填入伪满洲国国歌,还将中国古代的先贤大哲孔子(纸币票面上孔子图案分为有冕和无冕两种)、孟子,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财神都“请”上了纸币。
在1938年组建的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纸币上,除了继续使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半身像外,又将“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也搬上了票面。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到处烧杀奸淫的日寇,还将“忠义千秋的关羽”和“抗击侵略的岳飞”也印上了纸币。但是,中国人民是不容欺骗的,无论是伪满洲国中央银行纸币还是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纸币,都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汉奸票”和“走狗票”,并且随着日伪政权的覆灭,最终沦为废纸一堆。
强兑强买民间黄金白银
虽然“九·一八”事变之前,横滨正金银行作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急先锋,已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辽宁牛庄设立分行,并发行正金银行银票。而朝鲜银行(按:实质是日本的殖民地银行,同样是日本的经济侵略工具)也在宣统元年(1909年)在安东(按:即今辽宁丹东)设立分行,并发行金票和日本贸易银元。但是,当时在东北地区开设分行并发行货币的外国银行并非日本一国。包括英国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中俄合资的华俄道胜银行和中美合资的中华懋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均享有发行货币的特权。与此同时,为数众多的中资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央政府财政部注册正式成立的、具有货币发行权的官办或官商合办金融机构自然要发行货币,而民间资本自主开办的、未经审批却擅自发行货币的金融机构,如各地的钱庄、票号、钱铺、当铺、油房、火磨厂、粮栈、烧锅坊等,也在发行着各式各样的货币,这就使得近现代东北地区的货币体系呈现出庞杂而多样的时代面貌。然而,这种“多头”局面,都随着沈阳城北大营上空的炮声改变了!
1932年7月1日,伪满洲中央银行使用强制手段禁止除伪满中央银行发行之货币以外的一切货币在东北地区流通,1933年6月又颁布了伪《产金收买法》,强令东北民众将持有的黄金“卖给”伪满中央银行。继而封闭中国人开办的金店、银铺,强“兑”强“买”了无以数计的黄金、白银。在收兑原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过程中,日寇蓄意压低原货币价值,抬高伪满货币的兑换价格。如在兑换东三省官银号发行的大洋汇兑券和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发行的小洋票时,均以伪币对原币1:50的比例进行兑换。兑换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官帖时,居然定为伪币壹元兑换官帖500吊。这简直无异于强抢。其次,日寇封存掠夺的中资金融机构大量银元、铜圆等资本金实物,却拒绝向百姓兑换手中的流通券。当时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均为兑换券性质,可以在发行机构兑换与票面等值的银元或者铜圆。日寇此举等于是无耻地抢劫百姓财富,使得不少中产之家一夜沦为赤贫。 1935年,伪满洲国政府悍然规定不准“外国货币”在东北地区流通。而侵略者口中的“外国货币”竟然包括关内流通的中国货币和各种银元,其强盗嘴脸表露无遗!
“陶土币”出笼,露出垮台相
在今天的东北地区,还常常能够在收藏市场见到一种被误称为“陶土币”的东西。据上了岁数的老人讲,它是日本人发行的。由于其体轻放在水里能浮在水面,因此又被称为“钢纸币”或“钢纸钱”。那么,这种奇葩的货币是怎样出笼的呢?如果它不是真正的陶土币又会是什么呢?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资源匮乏的日本立即陷入金属等原材料严重匮乏的境地。伪满洲国政府为了满足日本对各类金属原材料等战争物资的疯狂需求,大量回收铜、铁、铝等各种金属制品。还将本来用于铸造伪满洲国金属硬币的金属原材料一并献出,运往日本以供军需,造成东北地区的金属原材料被劫掠一空。伪满当局为了缓解市场上流通硬币严重缺乏的局面,违背其颁布的伪满洲国《货币法》,发行了铝质硬币和镁质硬币。铝质硬币,其实早在伪康德六年(1939年)就已发行。伪满洲国末期发行的铝质银币只不过在已有铝币的基础上再缩小变薄而已,被日伪政权称为“小型轻量化”新版铝币。镁质硬币则是一种“破天荒”的钱币,遍查中国几千年的铸币史,从未使用过金属镁来制造货币。日寇以镁为币,凸显其行将灭亡时的最后疯狂。镁质硬币的面值分为壹分和伍分两种,发行年份分为1944年、1945年。材质为氧化镁,整体呈砖红色,接近日常生活中陶器的颜色,因此被东北老百姓误称为“陶土币”。
那么,日伪统治末期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陶土币呢?别说,这个还真有!1944年5月,伪满洲国政府委托伪“满洲中央银行造币厂”(今沈阳造币厂)和日本三重县伊贺市佐那具陶瓷研究所,开始试制陶质硬币。同年9月,佐那具陶瓷研究所率先试制成功炻质硬币。炻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物质,东北地区冬季常用来腌制酸菜的大缸多为炻质器物。其样品较陶器坚硬,又比瓷器抗击打。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试制过的同类炻质货币相比,算得上换代产品。因此,日本大藏省曾有意向伪满洲国政府推荐这种“新型货币”,并拟于一年后开始大量生产并投入流通。但是,由于该种炻质硬币仍然存在生产过程中破损率高,且不易制作统一规格的硬币等缺陷,故最终被伪满洲国政府放弃。这种炻质硬币问世不久就随着日本战败、伪满洲国垮台,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时至今日仅有试制品存世。
(作者系沈阳金融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著名钱币专家)□刘磊
邂逅铜草花
邂逅是一种遭遇的美丽,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铜草花是种伴铜生长的特色植物,有铜矿藏的地方就有铜草花。从小就在矿山中长大的我,第一次邂逅这种美丽的花草,却是在湮没在岁月忘记中的井边铜矿遗址上。
图片|原井边铜矿正150米巷道
孟冬时节的一个晴天,天气渐寒。上午8时,我们一行五人从铜陵市区出发,驱车前往江北枞阳县境内的原铜陵有色井边铜矿。车刚到钱铺镇,好客的镇委员章训平早早就在路口等候,他陪同我们考察位于钱铺镇鹿狮村村内井边铜矿现存的工业遗迹。在车上,组织此次考察的铜陵市政协委员、铜陵有色公司组宣部副部长王新疆感慨道:“铜陵有色公司注定和钱铺镇有不解之缘。四十多年前,铜陵有色曾在这里开过矿;四十多年后,铜陵有色与钱铺镇九个村中的七个村结成对子,委派干部驻村帮扶,协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井边铜矿对于我这个出生于70年代的有色矿山子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或者说在我参加工作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这座矿山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闭坑了。但是,对于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第一批铜陵有色建设者来说,井边铜矿就是一面红旗,在铜陵及其周边地区是赫赫有名的,它在“二五”至“四五”期间曾是铜陵有色主力矿山之一。
图片|原井边铜矿尾矿库
车行在往矿区的路上,我看见村村通水泥路面宽敞平稳,两边层林尽染,稻田金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屹立其间。同车五人中,除了我和周宗雄老师是第一来井边铜矿外,朱益华、黄长春两位老同志都曾来过。今年已72岁的朱益华,上一次来井边铜矿时还是1973年,距今已45年了。岁月弹指一挥间,曾经朝气蓬勃的青年已变成古稀老人,朱老感慨万千,但是激情却没有减弱,他跟我们讲述他当年来井边铜矿路上的趣事。
1973年7月,盛夏时节,朱益华在凤凰山铜矿工作,他因公要到江北的井边铜矿参加一个会议。当时交通十分不便,朱益华和另两名同事清早从凤凰矿坐车到市区,然后又转车到横港码头,乘小轮去枞阳县桂家坝。当时小轮中途要在大通镇码头停靠一个多小时,他们一行三人正值风华正茂,都特别好玩,他们就下船到大通街上闲逛,不知不觉中错过了上船时间,而小轮一天只有这一班。参加井边铜矿会议时间是第二天上午8点,他们这三个年青人开始着急起来,到处打听如何能到达井边铜矿。大通的一位码头船工好心的给他们出了一个点子,让他们步行到江北的桂家坝。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已是下午一点半左右,朱益华他们三人顶着三伏天的烈日,顺着大通马路步行了15里来到梅埂,然后惊魂不定地坐着随波起伏的小木划漂到江北,再步行40多里土路。当他们疲惫不堪地赶到桂家坝江边货运站时,已是晚上6、7点钟了,此时已没有开往井边铜矿矿区的车子了,他们只好挨到第二天早上,搭最早的一辆拉精矿的货车赶到矿区。
图片|原井边铜矿招待所
当朱老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他的人生囧途时,车子已到了目的地——钱铺镇鹿狮村,村党支书记王祥海已在村口等候。王支书用电话联系上鹿狮村桃园村民组组长吴宏德,请他作考察井边铜矿遗址的向导。不一会儿,吴宏德拄着一根拐棍来了,他有只腿不太好,他说他今年60出头,从小在井边铜矿上长大。
井边铜矿整个矿区现存的建筑遗址都依坡而建。在坡底,我们最先参观的是矿招待所。招待所分上下两层,建设于1970年左右,建筑内外部保存完好,除了部分窗户换成铝合金以外,外观基本与当年一样,现已买给私人做民宅,一层房间因潮湿放些杂物不住人,二层居住有三户人家。1973年7月,朱益华在井边铜矿开会时就居住在这个招待所,他虽只住了两个晚上,但他如今仍清楚地记得住在二楼靠楼梯口右边的那间房间。 45年后物是人非,朱老在招待所徘徊了半晌,临走时还让我在招待所门口给他照相留影。村民组组长吴宏德介绍,招待所只是安排外面来人住的,当时在矿区上班的职工大多没有住房,都借住在当地村民家,一个月房租费2-3元。
图片|原井边铜矿俱乐部
离招待所不远处就是职工俱乐部,是矿内开大会和搞文艺演出的地方,建于1975年,剧场可容下1千多人。俱乐部正门的外墙还如昨日一样颜色,只是攀附上绿网式的爬山虎,给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从俱乐门口挂着的招牌上看,这里曾做过某企业的木器加工车间,但现在也废弃不用了。吴宏德说,井边铜矿1979年停产闭坑后,俱乐部移交给当地政府,政府每次开大会都在这里面,但后来由于此地大雪多,房顶受到损坏,乡政府开始几年还进行了维修,后来就不在这里面开会了。
井边铜矿的原党委办公室在职工俱乐部上面坡上,始建于60年代初,现还保存有三、四栋平房,已成为民宅,屋梁、外墙等主体结构还保持原样。原党委办公室大门的外墙上还依稀能看到“人民万岁”的标语,不知可是当年的遗迹?同行的周宗雄老师是铜陵市诗词协会会长,退休前也是资深的报社文学编辑,他虽然也是第一次到井边铜矿,但是他对井边铜矿的历史很是清楚。他曾特邀编辑《我与铜陵有色的故事》系列丛书,书上就收录了几篇关于井边铜矿的回忆文章。他说,六七十年代,铜陵有色公司有三个先进标杆典型,一个是铜官山铜矿松树山火海夺铜,另两个典型都在井边铜矿。建设于“一五”末的井边铜矿,属于简易投产,但由于仓促上马,生产系统不配套,实际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且矿区交通十分不便,条件简陋,但是矿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年年完成生产任务,井边矿设计能力为年产500吨铜料,1972年完成任务为1317吨,“小矿大打翻身仗,产量翻番又拐弯”的井边铜矿成了铜陵有色的标杆矿山;而另一个典型就是井边铜矿优秀共产党员、副连长张维宽的革命“硬骨头精神”。我曾在《我与铜陵有色的故事》书中了解到有关烈士张维宽的一些介绍。张维宽1930年出生在安徽庐江县泥河镇双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8年底,他来到了井边铜矿工作。旧社会穷苦出身的张维宽,虽然认字不多,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学习,树立“身在矿山,开发矿业”的雄心大志,在组织的关怀帮助下,各方面进步很快,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张维宽就肯定在哪里。1970年10月,张维宽被提拔为井边铜矿采矿连的副连长。地位变了,可是他矿工的本色丝毫没变。1971年5月11日,张维宽因公牺牲。当时的井边铜矿发出了“向烈士张维宽学习”的号召,铜陵市广大矿山职工和周边群众自觉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图片|原井边铜矿党委办公室
在井边铜矿的原党委办公室右侧,耸立着一个高有十多米的三层碉堡楼,很是醒目。吴宏德告诉,碉堡楼建于文革时期,是矿武装部放置枪枝的地方。吴宏德又带我们来到变电所,他说,他所在的村是枞阳县第一个用上电的自然村。变电所的电来自于佛子岭水库电站。在建变电所前,矿区生产及生活用电都靠柴油发电。井边铜矿闭坑后,变电所移交给当地政府,除供应当地乡村用电外,还转供普济圩农场,直到2000年左右才废弃不用。原井边铜矿的尾矿库与变电所只有一条防洪沟之隔,上面早已复垦,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和茂盛的野草。变电所后面的不远处山坡上有些废弃厂房,那就是井边铜矿曾经的选矿车间。
站在一处高坡上,我才发现整个井边铜矿遗址被四周连绵起伏的竹海所包围。钱铺镇镇委委员章训平介绍,竹材加工是当地经济产业之一。他指着对面不远处一座巍巍耸立的大山说,那就是三公山,因为枞阳、庐江、无为三县公有,故名三公山,主峰龙王尖海拔674.9米,是铜陵市的最高峰。章委员满怀憧憬地说,乡村振兴一靠产业,二靠旅游。位于钱铺镇鹿狮村井边铜矿工业遗址如果能保护开发好,和铜陵第一峰三公山、美好乡村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红色因素,即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可以振兴乡村经济。
下了选矿场陡坡,村民组组长吴宏德指着土路下面一个不起眼的洞口介绍,这是井边铜矿正150米平巷洞口,张维宽和工友们曾就在这里上下班。我绕道下到洞口边,发现巷口已被淤泥和土石掩盖了大半,人已经很难进去了……
图片|原井边铜矿碉堡楼
这时,我忽然听到有人在喊:“铜草花、铜草花!” 我顺着手指的方向,果然发现路边有两丛紫红色花草开得正艳,二、三只野蜂在花丛中飞舞。哦!这就是铜草花,似曾相识的熟悉。我想,铜草花我以前一定遇见过,只是没有注意它的存在。现实中有许多被遗忘的事物就是这样,只有当你用心去感受时,你才能从中发现它的美丽。
邂逅铜草花的美丽,也许正是如此吧!
绿松石的历史文化与资源分布详解
绿松石的历史文化
PART/1
图片来源网络
绿松石是一种含铜、铝的磷酸盐矿物,通常呈块状或者隐晶质集合体产出,是我国著名的玉石品种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解释道:“(绿松石)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因在古代波斯所产的绿松石经由土耳其通向欧亚各国,故绿松石还有别名为“土耳其玉”。绿松石是12月的生辰石(生辰玉),象征着“幸运”和“成功”。古代波斯人相信如果清晨第一眼看到的是绿松石,便会充满幸福与好运。
图片来源网络
绿松石又名松石、松玉、甸子、碧甸子、碧殿、碧靛、瑟瑟、青琅轩等,南宋词人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续集·西域玉山上》中这样写道:“刘汉卿尝随官军至小回回国,去燕数万里。每雨过,山泥净尽,数百里间皆玉山相照映,碧淀子皆高数尺,岂所谓琅玕者耶?”这里的碧淀子(同碧靛子)和琅玕指的就是绿松石。
绿松石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绿松石的碎块;且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嵌绿松石兽面铜饰,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考古学界探索夏朝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个铜饰更是二里头遗址的代表作,不仅代表了夏代绿松石镶嵌技法已相当成熟,也是已发现的最早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启了青铜器镶嵌工艺的先河。在商代的遗址中,绿松石作为重要的礼器和陪葬品出现在了贵族的墓葬中。到了春秋时期,绿松石的使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最有名的是的1965年出土的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其剑格正面嵌有蓝色琉璃,背面镶嵌绿松石,现今作为“镇馆之宝”存于湖北省博物馆。西汉时期,人们常常将绿松石作为装饰镶嵌到各种饰品上,如一些衣服上的扣饰,外围透雕人像一周,正中镶嵌玛瑙珠及绿松石小珠。至明清时期,绿松石已经成为中国西藏及其周边文化色彩中的重要一环,常被用于佛教艺术品镶嵌及人们的日常佩饰。
传佛教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能给人带来好运和平安,这为绿松石更添加上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清代的《清会典图考》是最早记载绿松石之名的文献,其中记载"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
因绿松石所承载深厚的文化意义,在湖北省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故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炼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所谓"五色石"就是绿松石,因其所含矿物成分差异,分为白、绿、碧、黑、黄五色。因此,在湖北郧阳区与竹山县的交界处便有了"女娲补天"的塑像,在许多西方国家,绿松石也被视为"圣石",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和守护作用,可见绿松石不仅是中国玉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全世界都备受青睐的玉石。
PART/2
绿松石的资源分布和地质特征
古波斯(现伊朗)曾是历史上优质绿松石的产地,如今该产地的绿松石已难得一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埃及、墨西哥、阿富汗、印度、中国等均为绿松石的产出国。美国绿松石主要产自美国西南各州的矿口,以美国亚利桑那州产出的"睡美人"绿松石最为著名,此外,内华达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等地也有绿松石的产出。
绿松石矿床尽管产在不同的地区,但是都属于外生淋滤成因,都与含磷和含铜的硫化物矿化岩石的线型风化壳有关。大型的绿松石矿床,如伊朗、西奈半岛的一些著名矿床,以及北美、中亚的大多数矿床都是产在具有分散金属矿化而没有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的中酸性喷出岩线型风化壳中。我国绿松石矿床主要是产在沉积岩和沉积变质岩风化壳中。
我国的绿松石有两个主要产区,其一为秦岭东段的陕西、湖北和河南三省交汇处,尤以湖北省的绿松石最为有名;其二为安徽省马鞍山市,以其艳丽的色泽闻名于世,安徽省铜陵市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产出。绿松石常产出在褶皱构造复杂的区域内,属于淋滤成因,经地表水沿构造裂隙淋滤沉积成矿。据报道,青海省乌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云南省等地也有绿松石产出,但产量极少。
一、湖北省
湖北以产出大块体的优质绿松石而闻名。湖北省西北部绿松石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可考证的开采时期为清朝末年,开采数量不大但质优,民国时期湖北省出的绿松石开始广泛销往世界各地,如印度、土耳其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质工作者对湖北省的绿松石进行了广泛的地质普查工作,发现绿松石矿山40余处。由于开采历史悠久,如今的绿松石开采多采用地下深部挖掘,产量逐年减少。
湖北绿松石可分为三大矿带:①北部矿带:包括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的云盖寺、火烧寺、上阳坡,郧西县的广山寨、马家沟以及姚家坡、偏头山、安沟、小沟、马栏口,向西南延伸至陕西省的白河县向东南延伸至河南省的淅川县。北部矿带的绿松石呈蓝色、绿色,不透,致密块状,矿石成分有绿松石、多水高龄石,褐铁矿等:②中部矿带:包括郧阳的煤炭沟,观音寨两个矿山:③南部矿带:竹山县的喻家崖、喇叭沟、黄城、马厂、土地岭、金莲洞、江家湾等矿山、南部矿带的绿松石多星天蓝色,黄绿色,为致密块状,不透明。北部矿带最主要的绿松石矿床位于湖北省境内南秦岭造山带东缘的云盖寺地区、该矿床北靠两郧背斜,南接煤炭沟﹣喇叭山向斜,储矿地层为下寒武统水沟口组,矿体常呈透镜体状、镶嵌状、脉状。由于构造的影响,其产出的矿石形态各异,一般有结核状、镶嵌状,薄膜状等,在矿区表面的绿松石一般杂色多,颜色浅,且个体较小,质地软,随着深度的增加,产出的绿松石色泽变深,个体增大,质坚且纯。
南部绿松石矿带在湖北省境内的竹山县,其位于秦岭东段武当山隆起的西南缘,武当山复背斜的南翼,含矿地层也是在下寒武统水沟口组,地层主要岩石为碳质绢云母片岩、黄铁绢云母片岩、石灰质泥质硅质板岩。绿松石矿充填于上述地层层间破碎带、褶皱的核部、鞍部或裂隙中,因此分布范围非常广泛。该区绿松石主要呈透镜状和各种形态的结核状,脉状、条带状或块状产出,其组合矿物有绿松石、乳石英、黄钾铁钒、褐铁矿、水高岭石、水铝英石等。位于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的宝源矿是目前正在开采的最大规模的矿区,其产出的绿松有颜色多样,块度大,目品质较佳。
图片来源网络
湖北省竹山县绿松石资源分布示意图
二、安徽省
安徽省的绿松石资源主要分布于马鞍山市一带,马鞍山市位于宁芜火山岩盆地中段,绿松石矿化带多产出于铁矿体的顶部和边部,主要发育在云台山、太平山、考山、笔架山、凹山、丁山一带。丁山﹣凹山是绿松石矿化集中地段,向北矿化变窄至笔架山。马鞍山绿松石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绿松石的颜色多为天蓝色、浅蓝色,部分为蓝绿色、黄绿色,地表附近的色淡,深部的较鲜艳,能产出较大量的宝石级优质绿松石。马鞍山产出的绿松石主要可分为结核状、细脉状和呈磷灰石假象的3种类型,是"玢岩"型铁矿床的伴生产物。结核状及细脉状绿松石主要产于火山岩的构造断裂带内蚀变岩石中,细脉状绿松石充填于构造裂隙或岩石节理中,结核状与细脉状绿松石共同形成矿体,这类矿体中未见假象绿松石。部分绿松石交代磷灰石呈假象产出,形成所谓"假象绿松石",假象绿松石仅产在蚀变的磷灰石﹣磁铁矿﹣阳起石伟晶岩脉中。假象绿松石外形完整或部分保留着原来磷灰石矿物的六方柱和六方双锥聚形的品形,多见单体产出。据现有资料显示,假象绿松石仅产于我国安徽的马鞍山和墨西哥北部的索诺拉州。
此外,在安徽省铜陵市也发现有绿松石矿床,见于庐枞盆地北端铜陵市枞阳县与合肥市庐江县交界处附近的钱铺、石桥、笋山等地,曾作为绿松石矿的小型矿山开采或作为铜矿的副产品开采。在钱铺、毛笼、李思安等铜矿区破碎带中零星见有绿松石产出。铜陵绿松石矿石粒度较小,具有他形粒状结构、次生填隙结构等,大体以蓝色为主,可呈浅天蓝色﹣天蓝色,不透明﹣微透
明,高质量者呈蜡状光泽或半玻璃光泽,其结构致密而细腻,蓝色基底表面上常伴有白色细纹,伴生矿物主要有孔雀石、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及石英、长石、高岭石、绿泥石、绿帘石等。
假象绿松石
图片来源网络
三、其他产区
1
陕西省
陕西省的绿松石自唐代以来就有开发,至今不衰,曾是历史上标准瓷松的产地。其成矿特征与湖北省基本相似,属于同一区域性的大矿带,矿床在郧西古陆西侧,主要分布在白河县城至月儿潭间的数十平方千米内。
白河县月儿潭绿松石矿床位于秦岭褶皱带仙河口﹣穆英寨倒转背斜东段倾没端,含矿地层以下寒武统水沟口组为主,矿体主要赋存于含碳硅质岩、硅质岩和石英片岩中,规模较大,沿层面呈脉状产出。绿松石在脉中呈矿囊产出,呈天蓝色、翠绿色,主要为葡萄状、环带状、块状、片状、薄膜状,质地细腻坚硬,不透明。其矿石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矿石,以绿松石为主,少量碳质粉末与之共生;另一类是多种矿物集合体,由多水高岭石、碳质粉末、褐铁矿等与绿松石共生组合而成。该地区绿松石质量较好,呈黄色、黄绿色、浅绿色、浅蓝色、天蓝色等。
2
河南省
河南省绿松石矿床位于淅川县,是我国鄂、陕绿松石成矿带北支东延入豫的部分,一部分位于浙川大石桥及黄庄一带,产于师岗﹣荆紫关复向斜南翼的下寒武统下部水沟口组的底部硅质岩、石煤层内,矿体呈窝状、结核状、扁豆状、不规则囊状及粒状集合体产出。绿松石分布于硅质层内的挤压破碎带、挤压透镜体或层理、节理裂隙特别发育处,矿体一般较大,矿石较好,产出的绿松石呈翠绿色、淡绿色、淡蓝色等。另一部分产于寒武系大泉沟组,赋存于黄褐色砂质泥岩中,矿石多呈结核状、星散状、扁豆状产出,直径0.2~5cm,翠绿色,油脂光泽,有滑感,烧后有荧光。
3
青海省
青海省的绿松石主要产于乌兰县,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达木盆地东部,主要产区为位于高特拉蒙和断层山两个地区,彼此南北相距约30km。
1.高特拉蒙
高特拉蒙绿松石矿床产于新元古界含铁、石墨、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石墨硅化大理岩所形成的含矿破碎带,该破碎带断续共长700m、宽30~50m,绿松石多沿两组次一级构造面呈平行展布。包含绿松石的矿体呈透镜状分布,一般长1~2m,厚0.5~1m,矿石主要呈致密块状、圆球状、团块状、网脉状、结核状产出,多为蓝绿色、月白色、褐黄色,不透明。
2.断层山
断层山绿松石矿床地质条件与高特拉蒙绿松石矿床相似,该矿床位于马依克拉里﹣哈利他哈笑四复式背斜南翼两端,出露地层主要是元古宇上亚群的一部分。断层山的绿松石矿床矿体以脉状为主,地表所见矿脉一般长0.3~1m,宽0.1~0.5cm;越向深部延伸越大,矿脉的长度由1m增至10m,宽度由0.5 cm 增加至2.5cm,绿松石矿石呈块状、结核状、角砾状构造产出,隐晶质结构,不透明,为白色、月白色、淡蓝色、天蓝色、蓝绿色、黄绿色、翠绿色等,一般越向深部颜色越鲜艳,在地表的绿松石有褪色现象。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绿松石矿区位于哈密市天湖一带,含矿底层为寒武系底部的碳质硅质岩段,绿松石主要产于绿松石化石英岩的层间裂隙、破碎带和碳质硅质岩中,矿体一般规模较小,呈透镜体状、细脉状。绿松石矿石呈隐晶质块状、皮壳状产出,质地致密细腻,断口平坦,一般呈绿色、浅蓝色、黄绿色、草绿色、黄褐色、灰白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