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勐腊建材市场铝合金门窗价格

Kate 0

文章目录:

1、“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2、“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3、5年,高铁助推云南走向开放前沿

“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报道。

上海陆家嘴,世纪大道穿过金融城核心区,在与浦电路交会处有一栋37层高的大厦,鲜有人知这里是金属、能源等重要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中心。20多年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简称上期所)矗立在一片荒地上,如今,大厦旁金融机构林立,“上海铜”“上海胶”“上海油”……一系列“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感受中国产业脉搏的重要窗口,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写下新的浓重一笔。

创新“底色”: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从事着货物运输相关业务,看市接单、接单锁价正在成为当前不少货代企业的日常。“7月份运价上涨,我们与合作伙伴对29个集装箱运价进行了套保交易,不仅有效避免价格波动,还获得一定的盈利。”谈及航运指数期货给货代企业带来的改变,青岛泰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颇为自豪。

航运是贸易的派生需求,但运价巨幅波动让产业链上的物流、贸易相关企业深受其苦。数据显示,2022年前,上海出口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最高与最低相差高达35倍,对于货代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业内常戏称“公司离倒闭只有一单货的距离”。企查查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注销和新设立的货代企业都达上万家。

“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由于运价连续上涨,部分货主甚至因为运价过高而主动弃货。”卢勇说,随着航运指数期货上市,一些规模较大且差异化经营的货代企业已经在探讨以期货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场外相关的工具,帮助中小货代公司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我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产品,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期货从研发到上市历时20年。“航运指数期货有多个创新点。”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这不仅是第一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第一个服务类期货品种,也是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期货品种,且同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交易。“一方面为更多的商品指数期货上市‘打样’,另一方面也开创商品期货现金交割的先河。”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结合国情的创新加持。在上期所,类似航运指数期货品种的“第一”并不少见,先行先试再推而广之的“试验田”作用凸显。

2018年3月,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原油期货产品上市交易,其确立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原则沿用至今,包括20号胶、低硫燃料油等一批国际化品种跟随原油期货的脚步走向国际。2020年,上期所将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给挪威浆纸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价格首次在国际金融市场直接应用。

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上期所及旗下的国际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累计成交19.78亿手,同比增长8.8%,累计成交额192.8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全国商品期货市场的54.4%。

服务至上:金融也很“接地气”

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上海浦东陆家嘴,两地相距近3000公里,但因为天然橡胶期货的纽带联系紧密。“现在手机上随时可以看到上海橡胶期货的价格,收入情况也一目了然。”胶农李鸿伟说,期货让种胶的收入更稳定,收胶点的价格也更透明。

为更好助力胶农增收,从2007年开始,上期所在全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区启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勐腊县是受益产区之一,这一项目有力提高了胶农收入,实现“脱贫摘帽”,也成为稳定橡胶这一重要战略物资产销的重要工具。

“极端天气多发增加了胶价的波动,以前胶价低的时候不少人就放弃割胶外出务工,但现在割胶的人更多了,对橡胶园的管理也更用心,产量也在提高。”李鸿伟说。

促成改变的橡胶“保险+期货”,是在胶农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期货价格的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最终转移到期货市场的一种稳价工具。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中,上期所为胶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为胶农争取更高的保底价,期货经营机构也努力在期货市场卖出更好的价格,形成多方努力为胶农提供更高收入的闭环。

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专业词汇较为陌生,但李鸿伟所在的勐腊县纳卓村,村民对这些词汇却都耳熟能详。“大家希望‘保险+期货’适用的作物品种能更多一些,覆盖面积也能更大。”

橡胶“保险+期货”是上海期货市场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除了“上海胶”,“上海铜”“上海油”等一系列上海价格已更多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期货市场这一“小众市场”发挥出“大本领”,成为市场参与者身边的得力“帮手”。

示范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产业客户参与。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参与上期所上市品种交易的产业客户数同比增加约17%,重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已基本与国际一流交易所持平,其中航运指数期货10月份的产业客户持仓同比增长就高达40%。“利用期货市场,企业可以销售部分产品,也可以管理企业库存贬值的风险,同时在价格偏离市场时,还可以通过虚拟库存降低企业成本。”期货市场专家张宜生表示。

迈向一流:锻造中国特色期货市场

近期,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旗下的盛虹石化(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下简称“盛虹石化”)在上期所注册了其首张原油期货标准仓单,引发市场关注。“利用上海原油期货的仓单市场,可以实现对公司库存的优化管理。”盛虹石化董事孙鑫表示,对于炼厂来说,进口原油的采购成本占到总经营成本的90%左右,通过原油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降低采购成本已经成为“必修课”。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度末,全国5326家上市公司中,有526家企业参与了境内金融及商品期货交易,其中503家专注于商品期货市场。另有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到9月,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公告数量就超过1800份。

面对市场需求,期货市场正进一步完善品种体系,目前,上期所已实现对金属、能源、化工、服务等行业的期货产品全覆盖,正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绿色品种研发上市。

同时加快对外开放,作为率先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品种,上海原油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已超过70%,其中境外客户持仓占比超过30%,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从1999年的3个期货品种到如今的23个期货品种、13个期权品种,市场成交规模增长超过600倍,上期所锚定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大任务,交易所去年底已制定包含六大板块60项具体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委托了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加快对标对表,迈向世界一流。

“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

上海陆家嘴,世纪大道穿过金融城核心区,在与浦电路交会处有一栋37层高的大厦,鲜有人知这里是金属、能源等重要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中心。20多年前,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简称上期所)矗立在一片荒地上,如今,大厦旁金融机构林立,“上海铜”“上海胶”“上海油”……一系列“上海价格”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感受中国产业脉搏的重要窗口,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写下新的浓重一笔。

创新“底色”: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从事着货物运输相关业务,看市接单、接单锁价正在成为当前不少货代企业的日常。“7月份运价上涨,我们与合作伙伴对29个集装箱运价进行了套保交易,不仅有效避免价格波动,还获得一定的盈利。”谈及航运指数期货给货代企业带来的改变,青岛泰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勇颇为自豪。

航运是贸易的派生需求,但运价巨幅波动让产业链上的物流、贸易相关企业深受其苦。数据显示,2022年前,上海出口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最高与最低相差高达35倍,对于货代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业内常戏称“公司离倒闭只有一单货的距离”。企查查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注销和新设立的货代企业都达上万家。

“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由于运价连续上涨,部分货主甚至因为运价过高而主动弃货。”卢勇说,随着航运指数期货上市,一些规模较大且差异化经营的货代企业已经在探讨以期货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场外相关的工具,帮助中小货代公司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我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产品,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期货从研发到上市历时20年。“航运指数期货有多个创新点。”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这不仅是第一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我国期货市场第一个服务类期货品种,也是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期货品种,且同时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交易。“一方面为更多的商品指数期货上市‘打样’,另一方面也开创商品期货现金交割的先河。”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结合国情的创新加持。在上期所,类似航运指数期货品种的“第一”并不少见,先行先试再推而广之的“试验田”作用凸显。

2018年3月,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原油期货产品上市交易,其确立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原则沿用至今,包括20号胶、低硫燃料油等一批国际化品种跟随原油期货的脚步走向国际。2020年,上期所将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给挪威浆纸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价格首次在国际金融市场直接应用。

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0月,上期所及旗下的国际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累计成交19.78亿手,同比增长8.8%,累计成交额192.8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占全国商品期货市场的54.4%。

服务至上:金融也很“接地气”

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上海浦东陆家嘴,两地相距近3000公里,但因为天然橡胶期货的纽带联系紧密。“现在手机上随时可以看到上海橡胶期货的价格,收入情况也一目了然。”胶农李鸿伟说,期货让种胶的收入更稳定,收胶点的价格也更透明。

为更好助力胶农增收,从2007年开始,上期所在全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区启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勐腊县是受益产区之一,这一项目有力提高了胶农收入,实现“脱贫摘帽”,也成为稳定橡胶这一重要战略物资产销的重要工具。

“极端天气多发增加了胶价的波动,以前胶价低的时候不少人就放弃割胶外出务工,但现在割胶的人更多了,对橡胶园的管理也更用心,产量也在提高。”李鸿伟说。

促成改变的橡胶“保险+期货”,是在胶农向保险公司购买基于期货价格的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将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最终转移到期货市场的一种稳价工具。在橡胶“保险+期货”项目中,上期所为胶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为胶农争取更高的保底价,期货经营机构也努力在期货市场卖出更好的价格,形成多方努力为胶农提供更高收入的闭环。

绝大多数农民对这些专业词汇较为陌生,但李鸿伟所在的勐腊县纳卓村,村民对这些词汇却都耳熟能详。“大家希望‘保险+期货’适用的作物品种能更多一些,覆盖面积也能更大。”

橡胶“保险+期货”是上海期货市场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除了“上海胶”,“上海铜”“上海油”等一系列上海价格已更多应用到国际贸易中。期货市场这一“小众市场”发挥出“大本领”,成为市场参与者身边的得力“帮手”。

示范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产业客户参与。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参与上期所上市品种交易的产业客户数同比增加约17%,重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已基本与国际一流交易所持平,其中航运指数期货10月份的产业客户持仓同比增长就高达40%。“利用期货市场,企业可以销售部分产品,也可以管理企业库存贬值的风险,同时在价格偏离市场时,还可以通过虚拟库存降低企业成本。”期货市场专家张宜生表示。

迈向一流:锻造中国特色期货市场

近期,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旗下的盛虹石化(新加坡)国际有限公司(下简称“盛虹石化”)在上期所注册了其首张原油期货标准仓单,引发市场关注。“利用上海原油期货的仓单市场,可以实现对公司库存的优化管理。”盛虹石化董事孙鑫表示,对于炼厂来说,进口原油的采购成本占到总经营成本的90%左右,通过原油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降低采购成本已经成为“必修课”。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度末,全国5326家上市公司中,有526家企业参与了境内金融及商品期货交易,其中503家专注于商品期货市场。另有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到9月,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公告数量就超过1800份。

面对市场需求,期货市场正进一步完善品种体系,目前,上期所已实现对金属、能源、化工、服务等行业的期货产品全覆盖,正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绿色品种研发上市。

同时加快对外开放,作为率先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品种,上海原油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已超过70%,其中境外客户持仓占比超过30%,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从1999年的3个期货品种到如今的23个期货品种、13个期权品种,市场成交规模增长超过600倍,上期所锚定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

“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的重大任务,交易所去年底已制定包含六大板块60项具体任务分工的实施方案。”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委托了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加快对标对表,迈向世界一流。(陈云富 桑彤)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5年,高铁助推云南走向开放前沿

光明日报记者 张 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伟明 何思远

2016年12月28日,云南首次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云南铁路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5年多来,以高铁为代表的云南铁路,改变云南,影响世界。

“朋友圈”变大,“世界”变小

人们印象中的云南是风花雪月、四季如春,但这片39.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94%为山地。

在云南修路难,修铁路更难,高铁一度是云南人的梦想。

2016年12月28日,云南铁路迎来历史性时刻,沪昆高铁、南昆客专开通运营,接入全国高铁网,云南人民的高铁梦想变成现实。

1月9日,列车行驶在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中老铁路景洪澜沧江大桥上。新华社发

“我每天早上乘动车从大理至祥云,在8点前赶到单位上班,下班后再乘动车返回,6点多就能到家,比在大理古城工作的妻子还早到家。”大理市祥云县的王云飞表示,工作日“双城生活”成为现实。

云南昆明、曲靖、红河、西双版纳等12个州市先后迈入高铁(动车)时代。

经常往返昆明与北京出差的王大同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坐火车3天才到北京,现在高铁一天就到达。

朝辞彩云南,夕至大上海,昆明至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实现当日到达,从昆明乘动车可直达20个省(区市)的中心城市。

蟹黄包与过桥米线“牵上了手”,银行职员张丽周六上午在上海吃蟹黄包,晚上就能与居住在昆明的父母吃过桥米线。

高铁带动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1小时覆盖滇中城市群,2至3小时覆盖滇西、滇南、滇东南地区,2至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6至11小时辐射华南珠三角、华中湘粤豫、华北京津冀、华东苏浙沪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铁交通圈。

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中老铁路的开通,将老挝的琅勃拉邦、万象等国外城市连在一起。

“我已经快两年没有回老挝了,希望未来全球疫情有所缓解后,我可以坐上中老铁路回家。”在华生活7年的老挝姑娘杨玛尼讲述了自己对乘坐中老铁路列车回家的期待。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国内段共开行动车组1200多列,安全发送旅客50多万人次。国外段深受老挝和东南亚国家民众青睐,大家纷至沓来,购票乘车,打卡“澜沧号”。

5年,云南铁路发送旅客累计达2.6亿人次,其中高铁动车1.5亿人次。

不经意间,人们发现云南的“朋友圈”变大,飞奔的高铁让“世界”变小。

里程变长,旅途变短

铁路密布,高铁飞驰,高铁打开了重重“山门”,高铁已成为云南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5年来,云南高铁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000多公里。

“我20岁那一年,天不亮从家里打着火把步行3小时到乡镇,再坐大货车颠簸7小时后第一次进县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的查文才兴奋地说,现在动车通到了家门口,从洱海到昆明湖一天就到,我想带着家人到北京看一看。

电子客票、刷脸验证、一证通行,检票速度由3.8秒缩短至1.3秒,每分钟有250多人选择高铁动车出行。

一卡通、计次票、互联网订餐,旅客在车上可以吃到焖肉米线、炸牛奶等云南特色小吃,在覆盖云南全省16个州市125个区县的客票代售点、高铁无轨站可以就近购票、乘车。

从天堑到通途,从苦于出行到乐享其中,高铁织密人们的幸福生活。善于用歌舞表达情感的云南各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在飞驰的动车上、富有地域特色的车站里,亮开嗓子、载歌载舞。

方便的不仅是出行,更重要的是农产品能搭乘火车远销外地,把农产品变成商品。查文才在村里的合作社上班,家里还种植了核桃、石榴等水果,他盘算着今后通过水果外销,让家里的钱袋子鼓起来。

节假日,云南鲜花都十分畅销,铁路部门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主动联合电商、快递企业,通过整合高铁运力资源,充分发挥高铁快捷、准时、高效的运输优势,社会物流成本得以降低,实现云南鲜花快速出滇,畅销全国。

5年,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货物运量呈几何级增长,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预计达到6400万吨。

发展变快,生活变“漫”

高铁开通后,云南省富源县吸引36家企业入驻当地工业园区,大力开发煤炭资源,打造铝产业集群。文山普者黑高铁站物流园区,年产值100亿元光电科技项目落地。

2021年,随着中老铁路开通,云南凭借区域优势从内陆省份变成“通江达海”的无水内陆港,由全国铁路运输的末端逐渐变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铁路枢纽。

目前,成都、广州、上海、济南等地开行了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累计运输货物15万吨以上,其中进出口货物达4万吨以上,货值上亿元。武汉、南昌、北京等地正在积极筹备开行。

这得益于云南高铁开通运营5年来,拉近了云南与全国各地的距离,让更多的人发现云南商机,为承接东部产业提供了条件。

据悉,云南省GDP从2015年的全国排名第23位,跃升至2020年排名第18位。2021年上半年云南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40.68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2018年,昆(明)楚(雄)大(理)铁路开通运营;2019年,昆明至蒙自、昆明至丽江开行动车;2020年大临铁路通车,阿佤人民的新歌传遍神州大地,滇南、滇西两条“黄金旅游线”迎来“快旅漫游”的新时代。

火车围着客流开、火车围着景点开,快旅“漫”游,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沿海到沿边、边疆到内陆、国内到国外,从末梢到前沿,从量变到质变,云南铁路加速发展,向着新征程大步向前。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2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

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