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迎风起——天津滨海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纪实
新华网天津7月26日电(毛振华、李志仁)从曾经的塘沽、汉沽、大港,到今天滨海新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沧桑巨变,渤海湾畔的这片沃土上同样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津滨海新区挺立国家改革开放大潮的潮头,为加快实现中央赋予的功能定位,全面开创开发建设新局面,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创新竞进,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各开发区改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和平台载体建设,推动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滨海经验”。
不凡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内资稳定增长,平均增速分别为12.9%和20.0%;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从2012年的0.1:67.4:32.5调整为2018年的0.2:54:45.8,第三产业增长13.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总数由2012年的56463个到2018年的116811个,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8%;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2.6万亿元。2018年,滨海新区优势产业产值达到8694.5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6.3%。
2019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滨海新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去年一季度以来的逐季递增态势。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全市占比达39.2%,拉动全市增长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拉动全市增长2.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3.9%和19.2%。
与此同时,新动能加速聚集。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新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478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企业1512家,专利授权627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70.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占比达29.9%,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增长13.5%、13.3%和12.6%;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达26%。
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区进一步深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制定出台了包括9个方面40条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实行对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对授薪人员工资总额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减负放权赋能,各开发区出台具体方案,已全部召开动员会,全球选聘的24位副主任全部上岗,全员竞聘已经开始。而且,自贸区制度创新扎实推进。自贸区128项深改任务完成111项,FT账户政策落地实施,率先开展飞机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和共享外债额度试点,出台了100条创新举措。此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完成市级下放事项承接,落实“一制三化”改革措施,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增长22%。
滨海经验
——坚持落实国家战略壮大实力。滨海新区主动对接北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加快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未来科技城五大承接平台,累计引进来自北京的项目2000多个,协议投资额5458亿元。
今年上半年,中电智慧基金、中发服务平台、自如智能科技等237个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签约,协议投资额1012.2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积极探索创新协同新模式,实现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生产,仅用两年时间,就吸引了1147家研发平台及科技企业落户,注册资金116.8亿。滨海新区加快打造“天津智港”,增强“一带一路”节点功能。新区开展降费提效治乱出清优化环境专项行动,口岸通关时间和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明显降低,成为全国最优地区之一。目前,天津港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5G通信技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港口、第一个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导引定位的港口、第一个实现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的港口、第一个实现集装箱秒级通关的港口,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较年初增长了33.9%。今年前六个月,天津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3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7%。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行稳致远。滨海新区始终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不动摇,建成了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航空航天、汽车及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均超过千亿级产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拥有天河超算、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等,已建成和正在建设12家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汽车产业集群聚集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去年实现整车生产87万辆,今年有望突破120万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了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基因检测、新型疫苗、医药研发及医疗器械等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00多家。聚集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军民融合研究院、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478家部级以上研发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动力源。
截至目前,新区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家(其中国家级17家)、企业技术中心235家(其中国家级30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万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06家(占全市比例超过4成)。同时,还聚集了在新区工作的“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奖项主要完成人等各类领军人才932人。
——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去年,新区刀刃向内启动各开发区改革,完成了优化重组、职能剥离。今年,又推动各开发区进一步深化法定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全员岗位竞聘,面向全球选聘人才,实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40条措施,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继首创“一颗印章管审批”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之后,新区不断推行“放管服”和“一制三化”改革,在“五减四办”、容缺后补、证照分离、无人审批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滨海新区在办理碧桂园天津公司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件时限,企业从摘地到开工,仅用时35个工作日,创下碧桂园全国3000多个项目中审批速度最快纪录。
——坚持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合作。天津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累计向国家上报4批127项试点经验和41个创新实践案例,15项经验和3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两批73项在全市复制推广;累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6万户,注册资本1.9万亿元,用占天津1%的土地创造了12%的生产总值。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平行进口汽车等成为自贸区靓丽的名片,各类融资租赁企业超过3600家,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占全国的近1/3,飞机、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均占全国的80%以上;平行进口汽车率先形成全产业服务链,上半年平行进口汽车4.2万辆,占全国的70%。今年4月17日,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批复FT账户体系在天津自贸区实施,这是继上海和海南之后第三家取得这一牌照的自贸区,对自贸区企业在“存、汇、兑、融”四大基本业务方面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围绕自贸区改革开放,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第六次自贸区领导小组会议,在其他自贸试验区没有干的领域,确定了100项“首创性”“重构性”以及具有天津特色的制度创新方案。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新城。新区严格落实市委“1+4”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在大港湿地实现了退居、退企、退种、退养,实现了群众生活的退出、种养殖业的退出、企业的退出。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的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中,滨海新区建设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合26.1万亩,占全市的23.6%,今年已完成7015亩地的种植任务。滨海新区有153公里海岸线,今年,新区全面打响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明确了43项重点任务、171个工程项目,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定海,以最实的措施、最硬的手段、最坚决的行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追责问责,确保实现“清洁渤海、生态渤海、安全渤海”的战略目标。
新区严格执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治理“散乱污”企业1788家,完成煤改燃、煤改电工程6.4万户,投入11.4亿元实施18项南北水系连通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18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52微克/立方米,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好成绩。新区积极落实总书记要求,以善政、惠民、兴业为目标,打造1+4+N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管、智慧民生4大工程,全面提升滨海新区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水平。今年6月份,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投入运行。截至目前已完成19项应用设计,整合接入全区28个已建系统,新开发建设了10个系统应用并投入使用。
美丽愿景
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滨海新区发展的部署,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展望城市发展愿景,滨海新区未来要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门户和增长极,“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正是滨海新区建设“一基地三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最大优势。新区将乘势而上,最大限度地减小传统动能减弱对新区经济的影响。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集中发力动力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软硬件等新兴产业发展,全力开展“天河三号”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技术攻坚,在群体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集中突破。
力争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现在220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领军培育企业达到120家。独角兽企业超过10家(目前3家)。公开上市的科技企业达到35家(目前2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30%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超40%以上。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继续深化各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不仅要破除现有行政体制,打破人员身份限制,推动全员市场化公开聘任,推行薪酬激励办法,还要进一步放权赋能减负,把市级层面和新区层面能够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到开发区,把与开发区核心业务不相关的任务大幅减除。要积极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功能、政策和产业的全面升级,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推进人、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擦亮自贸区这块金字招牌,加快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通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提高供电服务便利化程度、同步提升各关键领域办事效率,不断优化各项创建指标。今年,财政类投资项目和一般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要在市里要求压缩至90天和80天的基础上再提速10%。要通过落实“五减”“四办”改革、全面推行承诺审批制等方式,深化“一制三化”改革,实现区、镇两级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网上也可办”,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建设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在空间重构上,谋划临海发展、港城协调的空间格局,形成“一主两副六组团”的滨海空间结构。依托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带动城乡协同发展,依托现有基础补齐短板、优化产业、提升品质、体现特色。在产业重塑上,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保税区空港经济区、高新区、开发区东西区,以创新科技为引擎,以“智能+”为方向,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依托保税区临港片区和南港工业区,突出高端装备、海洋、现代化工等产业沿海集聚。在生态重现上,构建海陆统筹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开展“海沽河林田草”全要素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推进水系连通,重塑河网密布的水生态环境,以绿道串接自然节点和公园绿地。塑造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完善居住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至2035年实现城区十五分钟生活圈覆盖率100%,到2050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保护工业遗产和历史地区,重点围绕海河,塑造滨水活力空间,打造距离北京最近的亲海生活旅游蓝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