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一座围屋就是一座城贵港这里竟藏着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

Adam 0

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这里散落着17座客家围屋,是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近日,笔者到当地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黎氏、邓氏、叶氏围屋走访,在位于围屋的云垌村村史馆中,感受200多年来客家人在这里的发展历程。

云垌三面环山,村边绿树环绕,渠边、田边翠竹青青,田垌平整开阔,两条水渠自西向东、向北分别从垌边绕过。

▲云垌村的客家围屋。本文图片均为贵港市委宣传部提供

用当地客家人的话说,这里“有山有水有田,适合生活”。云垌村人黎兆东告诉笔者,南宋末年,中原大地兵荒马乱。为避战乱,不少祖居江西、福建的客家人背井离乡,迁往广东等地。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黎肇基的客家人,带着妻小由福建宁化迁至广东梅州。随后,他的后代黎捷宽、黎捷敏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迁至云垌,开创云垌黎氏一脉。

与黎氏一样,前后迁至云垌的还有邓、殷、叶、黄、李、陈、许、祝、钟、杜、曾、何、陆、范、魏、刘、丘、韦、邹、林、梁、谢、卢、蔡等2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

▲客家围屋外观。

“只要有一捧土、一勺水,就饿不死人”,这是客家人的一句俗语。黎氏、邓氏、叶氏等客家人初迁至云垌,男女俱勤农事、不惮辛劳。他们披荆斩棘,拓土垦荒,凭借着良好的耕作技术、灌溉方法,引进优良的稻作品种,迅速改变了“芭芒茅草遍地,灌木丛生,虎狼出没”的落后状态,使云垌初现“百尺之木,堆岭塞野”的丰饶之貌,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光绪《贵县志》卷五《纪人·风俗》说,聚居云垌等地的客家人“其人兼耐寒苦,陇无弃地,塍无宿草,一望而知为彼田也”。同时,他们还善于经商、富于开拓精神。黎、邓、殷、叶等客家人到云垌后,先是事农,后又走上农、商、学结合的道路,迅速积累了财富。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已积累起财富的云垌诸姓客家人重金请来风水先生和建筑师傅,开始陆续建造各家聚族而居的大宅——围屋。最早是黎诗文建筑的云龙围、邓逢元建筑的段心围,之后17座围屋相继在云垌建成。在当地人口中,一座围屋就是一座城,每座围屋占地少则几亩、多则40多亩。云垌围屋中,黎氏主要有云龙围、同记城、畅记城、盈记城、达记城、显记城等;邓氏主要有隆记围、新城、同心围、昌城、犁头城、茂隆城、老屋城等;叶氏主要有谷坡城等。

▲在当地人口中,一座围屋就是一座城。

黎兆东介绍,祠堂是围屋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客家人上香祈福、缅怀祖宗以及宗族长老议事、开展宗族活动的地方。黎氏宗祠也是云垌村的村史馆,这里陈列着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用具,讲述着客家人在云垌村的发展历程。一座围屋、一个祠堂,就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客家人可在这里追溯历史,找到自己的根,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云垌村大部分客家围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

怀土不重迁,这是客家人的特点。笔者在云垌村走访时看到,大部分客家围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黎、邓、叶等家族的后代从云垌发展起来,继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枝散叶”,在新的地方演绎着祖先当年的故事,成为新的“客家人”,展现着客家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开拓精神。(熊耀章 庞丹婷)

断桥铝门窗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断桥铝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