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繁华旧梦一一从边城到京南第一府
陈玉洲/文 图片来自网络
( 直隶总督府照片 )
.. 保定,古称上谷、保州、靴城、西依太行山,东揽白洋淀,南坦沃野,北翊京师,扼华北要冲,以军事重镇著称,兼具平原、湖泊、山地、亚高山草甸于一身,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了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旅游大市。
(大慈阁照片) .
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保定也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其名称的由来也与战事和政治有关。
.
......城池始早建于战国时期,保定的成长及不可或缺的军事地位。 战国末期,保定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战争,战胜国一方为了杜绝后患,同时震慑其它国家,残酷屠杀俘虏高达十万人,堪称保定境内最惨烈的战争,其战争规模和被杀人数,仅次于历史上着名的“长平之战”。
(遂城遗址照片)
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就发生在今天保定市区正北二十五公里的遂城,即徐水区遂城镇。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古城墙遗址, 遂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在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中称为武隧,在《孙膑兵法》中称为斧遂,是黄、炎二帝最早迎击蚩尤的地方,这一记载比司马迁的《史记》早很多年。《括地志 易州》载:遂城县,战国时代武遂城也。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照片) . 保定古城,历经战火硝烟、毁败重建,见证了王朝更替、北方民族崛起,可以讲是一部战争史,承载了保定古城太多苦难和辛酸。 俗话说“先有清苑县后有保定府”,要想了解保定,必须了解清苑,这里面有几层含义:从保塞军、保州、保定路、保定府演变的过程当中,清苑作为附城,保定、清苑府县同城,也就是说清苑县城就是保定城,直到保定解放之后才搬到了今天的南大冉。
.......
.保定莲花池照片.
到了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保塞军之置,源于清苑乃当时北方军事重镇。故此地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保塞军一置,保定一名中始出现“保”字,此后也自然发挥着保境安民的职能。宋金辽对峙时代,保定是边关小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宋建立初年,清苑县地处宋辽前线的边塞重地。出自边防的需要,宋朝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作为政区名称兼地名的“保”字,在历史上首次出现。
元朝元帅张柔照片
清苑是赵氏祖籍,宋太祖赵匡胤三代祖坟都在清苑境内。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六年把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并将清苑县改名为保塞县,同时将满城划入保塞县,以加强保州势力。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金朝管理保州后仍沿宋制称保州。1129年金朝在保州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1213年,蒙古军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沦为一片废墟。1227年,已成为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的张柔,率军由满城移驻保州,重建城池,保定因战乱,已是一片废墟,张柔对保定城重新营建,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因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张柔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奠定了保定旧城的基础,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遂使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1239年,元朝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寓“顺应天命”之意。因保州为元大都的南大门,1275年顺天路改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代更名 保定 府, “ 保定 ”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永乐元年明成祖迁北平,明朝在北面修建了内外两道长城,居庸、紫荆、倒马三关是内长城。无论敌军进攻哪一关卡, 保定 都可以及时增援,因而成为京师要地,开始发达了。 清仍设 保定 府。 清康 熙八年,直隶巡抚移驻 保定 , 保定 为直隶省省会。自清雍正八年至清朝灭亡直隶总督驻此,当时全国八个总督府,直隶总督是八府之首。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可谓名副其实。据一位年长的老保定人介绍,保定在明清时期的旧城大概位于现在的天威中路以北、东风中路以南、长城南大街以西、恒祥南大街以东这片区域内。如今的保定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这片区域内仍分布着有“半部清史写照”的直隶总督署、保定古八景中被称为“市阁凌霄”的大慈阁等23处国家及省、市级文保单位。
据考证,保定于明朝始建砖城,全城周长12里,墙高3丈5尺,顶宽1丈5尺,底宽3丈5尺,城壕宽3丈,深1丈5尺。城周四面建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建有两个城楼,外边的一座叫箭楼,里边的一座叫城楼。
3月初的一天,笔者来到老城区寻访时,却发现东、西、北三面的城墙早已湮没在现代都市的建筑中,只有南城墙尚存500余米。尽管墙基下一块块时隐时现的巨型条石仍在诉说着古城昔日的雄伟壮观,但是抚摸着已被岁月打磨得失去棱角的古老城砖,看着由于部分城砖塌陷而不再整齐的墙体,还是令人忍不住慨叹时光的无情变迁。
西大街和东大街是保定古城区的通衢要道,其中西大街曾经是最繁华的街道。想当年,在这条第一大商业街上,两旁店铺林立,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比比皆是,从而使其形成了中西合璧式店面和传统商业建筑结合的建筑画廊。
与车辆川流不息的现代马路相比,西大街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显得厚实凝重。只是从税务角一路向西,街两侧青砖灰瓦的建筑,如今多数已被各式各样制作精美、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广告招牌掩盖大半。许多卖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商铺更是把产品摆到了路上。每当有行人经过,售货员总会热情地招呼:“要自行车吗?来看看吧!”光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那条繁华的老街,只是抬眼望去,却再也不是当年的神韵了。 沿着永华南大街再向西,街道的色调明显暗了许多,古色古香的连片二层小楼流露出浓浓的民国韵味。镶满精制木雕花饰的门窗、气势犹存的突起飞檐、门楣上依稀可辨的“天和楼”、“货栈”等字迹,都在不甘心地向世人昭示着这条老街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