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苏北小县与中科院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海安,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我的院士工作站落户在海安。”
11月7日,年逾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邢定钰带着科研团队再次来到位于江苏省海安县的江苏繁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共同推进节能调光特种玻璃项目建设,在电致变色材料、光学调控、器件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2014年,海安叩响了国内科技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借助“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近千名专家学者走进海安,在海安播撒创新种子。
六年多来,70个中科院项目扎根海安,切实解决了该市园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数百个技术难题,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近日,记者来到江苏繁华玻璃节能调光特种玻璃项目建设现场,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已经封顶。总经理刘江告诉记者,预计11月底按期竣工投产。
成立于1997年的繁华玻璃,是一家从事玻璃深加工的海安本土企业。2014年,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经过深入调研,繁华玻璃开始寻求与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
近年来,繁华玻璃先后投入2亿元研发节能调光特种玻璃。“我们研发的节能调光特种玻璃中试研发阶段的全固态中空电致变色器件、夹胶电致变色器件、曲面弯钢电致变色器件相关产品性能指标均已达到一流水平,并申报了40项发明专利,一举打破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垄断,预计全部投产后,可增加年销售额1.5亿元到2亿元。”刘江介绍。
在海安,企业不断发展的背后,是创新在支撑;产业从无到有的崛起,是创新在引领。中科院北京分院、沈阳分院、广州分院等各大院所的实验室内,经常出现海安机关干部的身影;海安的企业车间里,也常能听到机关干部、专家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的欢声笑语。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海安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原先的“要我创新”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创新”。每次的中科院对接活动,企业家们都积极参与、深入交流,活动后与专家保持紧密联系,主动“走出去”拜访。
铁锚玻璃成为C919大型客机专用玻璃供应商,高铁侧窗玻璃占中国80%的市场份额;通润汽车占据全球汽车千斤顶30%的市场份额;亚太轻合金轿车用挤压变形铝合金市场占有率全球前列……近年来,海安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越来越多的海安企业把中科院当作“金山富矿”,到中科院“淘宝”已经成为海安企业界的一种新风尚。
目前,海安拥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269家,均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
苏北小县打造高层人才强磁场
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碧升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公司董事长张会良正带领团队全神贯注地测试公司产品——生物降解环保垃圾袋的性能。
“当前,生物降解材料产业是新兴环保产业,属于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将达到上千万吨规模。新上的一条生产线,年产值能达2亿元。”张会良向记者介绍。
张会良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创新及研发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
去年6月,他被海安的引才诚意和人才政策所吸引,来到海安成立江苏碧升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他一同来到海安的还有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15名研发人员中有5名博士、8名硕士。
在江苏,由南到北,经济社会呈阶梯式发展。长江以北的市县由于区位、经济等原因,在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始终落后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
海安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全面释放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是打开高质量发展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创新创业。
重才引才,海安不断捧出真金白银。市财政按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增加科技人才投入,2019年支出6.7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30.1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6%;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5.8亿元,高企税收减免1.24亿元;设立总规模12.7亿元直投类子基金,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海安还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实行月排名、季考核,全面提升人才工作考核权重。
2019年以来,海安有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44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
政策激励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
7月14日,江苏莘翔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颜昌海收到了江苏银行的放款通知。
该公司是一家从事轻质高强材料汽车零配件开发与生产的小微企业。近两年,公司原料采购成本不断攀升,资金压力倍增。“在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的精准对接下,企业成功获得300万元‘苏科贷’资金,新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顺利开始了!”颜昌海说。
在市场无形之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还有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其背后推波助澜——营造更优的科技发展环境。
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普遍问题,海安加快推进“苏科贷”工作,千方百计为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11年至今,海安已有143家企业申请“苏科贷”业务,贷款额度8.1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海安企业科技创新热情不减。据海安市科技局介绍,今年与中科院合作了8个重大项目,合作经费达1亿元。
今年9月,李要建博士领衔的天楹“节能环保等离子体无害化废灰处置技术”项目入选2020年度江苏省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名单,这是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之一。
天楹集团负责人严圣军介绍,“这套由天楹自主研发、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体气化熔融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直接推动了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升级换代。预计年运营收入与设备销售收入达2亿元。”
近年来,海安构建政策激励体系,出台《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构建优化创新生态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落实。2018年,199家企业享受省级财政研发费用奖励827万元;2019年,264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总额达5.8亿元。今年,462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总额达9.4亿元。(张 晔)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