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徽州 人文歙县】徽州古城: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徽州古城景区停车场入口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府治城垣图(来源于《中国古城墙》)
歙县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此后,建置多有升降,隶属多有变化。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新安郡为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设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辖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府县同城1400年。歙县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徽州古城墙
徽州筑城始于隋义宁元年(617),唐越国公汪华据郡称吴王,自休宁万安山徙治于此时所筑土城。
民国之前,有府、县两城池,以长青山(古称乌聊山)为天然分界线,东为县城,西为府城,城墙依山而筑,蔚为壮观。出东谯楼,经解放街过得胜门遗址,即进入古县城。
西门月城(瓮城)入口
徽州城墙自1912年之后逐渐毁圮,甚至拆除大部分城墙。20世纪80年代以后,徽州城墙仍存残垣约1500米,以及西门月城,东、南两座谯楼。2007年,修徽州残城。
第一座半月式城门
在一个秋意渐浓的午后,我从徽州古城的西门月城作为起点,寻访遗存的历史踪迹,跨越千年的时空回应。
徽州递铺主题邮局
第二座半月式城门
西门月城,又称瓮城,相距百米间矗立着两座半月式城门,城门两侧城墙高耸。瓮城在古代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若有入城之敌,关闭城门,便可瓮中捉鳖。遥望古城墙,金戈铁马似乎在激昂地鸣响。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
出了瓮城,右前方有一座“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板块。
“承流宣化”牌坊
瓮城的左手边,矗立着一个石雕和木雕融合的高大牌坊,正面刻着“承流宣化”,意思是指秉承皇上的旨意,在这个地方教化百姓。表明徽州有良好的历史传统,徽州人源远流长的文化教养。”牌坊背面写着“东南邹鲁”,意指徽州是一个礼仪之邦。徽州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牌坊背面写着“东南邹鲁”
徽州人的文化教养
我徜徉在和煦的秋风中,身边经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研学团队,朝气蓬勃的洋溢青春,给厚重沉淀的古城带来了张扬生动的活力。
徽州府
石木牌坊的正对面,就是古雅的南谯楼,牌匾上蓝底烫金的“徽州府”三个大字庄重肃穆。
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楼三层三开间,砖木结构,悬山顶,高脊重檐,紫墙青瓦,前后通间开窗。下为方形门阙,左右各有13根木柱,成10度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因隋、唐时城墙仍用土夯筑,如要在城门上建楼,非得在门阙内用木桩支撑横梁不可,而城门门框就装在居中的两根柱子间,其它24根柱子外露,所以俗称“24根柱”。方形的城门,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南谯楼历代多次重修,皆沿古制,现存木构为清式。
门洞里聚集的老人
24根柱这里,是古城老人的聚集地。可能是因为老人居家倍觉孤独,在这里可以感受游客人来人往的热闹。我走累了,也坐在这里歇脚。坐下来之后,才理解老人们为什么都喜欢来这里。此时,门洞被阳光截成了明暗两面,也被隔成了寂寞和喧嚣。在这里,你可以放空一切,只需要静静地发呆;或者左右顾盼欣赏身边的风景。往左,是一方蔚蓝天空,鲜艳的红灯笼喜庆祥和;往右,是闺密们在嘻笑拍照纪念。
我安静地坐在那里,靠在厚实的柱子上,倾听风吹过的声音,时代的印记呼啸而过,似乎穿越了历史的长河,重回千年之前的繁华古城。
专注听红歌的老人
忽然,耳畔响起一阵音乐声,把我的思绪从尘封的时光中拉回现实。只见一个老人自己带了小马扎,气定神闲地坐在门洞里,收音机里(或者是录音机)高亢昂扬的红歌旋律,在古城上空飘扬。“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年轻的老年团在合影留恋
我看向南谯楼的门阙之外,一群穿着深红色运动服的团队正在不远处合影留念。看着身姿挺拔的背影,不似老年团。待他们转过身慢慢走近,才发现面容虽是老人,但精气神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他们走近24根柱门洞看见听歌的老人时,有两位还上前与之攀谈,随后男士跟着音乐节奏饱含热情自信地跟唱,女士和着音乐节拍踮起脚尖优雅地旋转。那一刻,我觉得画面如此美好。虽然只是中年但却暮气沉沉的我,在老年团身上却感受到了年轻人的率性而为,心之向往。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修复前的歙县政府大楼老照片(来源于《歙县志》)
我被他们的气氛所感染,也站起来心情愉悦地重新出发。南谯楼的正前方,就是徽州府衙。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府衙就是过去知府的办公场所,俗称“衙门”。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为中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
“徽州古城”的地标门楼
徽州府衙广场下几级阶梯出城门,有写着“徽州古城”的地标门楼。
从徽州府衙的后花园,可以登上古城墙。绵延不绝的古城墙,历经沧桑布满青苔,每一片唐砖宋瓦,都无声见证着王朝更迭和时代变迁。
绵延的古城墙
阳和门
阳和门老照片(来源于《歙县志》)
徽州府衙大门的东侧,就是东谯楼,又名鼓楼、迎和门、阳和门。楼高三层,大梁架于高台上,歇山顶,重檐虚阁,高脊翘角,前后通间设窗,下为方形门阙,街道从中穿过。该楼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起因于堪舆家之说:门面朝东,属“甲”方,取名“迎和”,可得治国之才;另一说是:先前城内火灾屡见,绍兴二年曾火毁州衙及大半个城镇,该楼朝东,可以“禳火”,故名“禳火门”,雅化为“阳和门”。原置于谯楼的铜壶等报时设备曾迁于此。历代迭经维修,现存木构为清同治年间大修时所留。
阳和门遇见的落日余晖
徽园
阳和门的左前方为徽园,是在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集牌坊、祠堂、民居“徽州古建三绝”之大成,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粹,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
徽州特色美食小吃铺
古戏楼
绣球楼
徽园第一楼
惠风石坊
走出徽园,有一个写着“徽州”牌匾的地标性建筑门楼,左边立着“徽商故里”,右边写着“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歙县,是徽商、徽菜、国粹京剧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
徽州古城,其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底蕴深厚的徽州文化,定会让你不虚此行,流连忘返。
“徽州”的地标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