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音响漫谈】卷土重来开盘与卡式磁带录音机温故知新

Kate 0

原创 文/陈国荣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4-03-27 16:30 广东

严格来说,开盘与卡式磁带录音机是已经被历史淘汰的音响产品,在数字录音大旗帜下,所有模拟录音设备都只能在极少数录音室与发烧友手中继续发光发热。目前卡式磁带机仅存一些学习机、手提音响与汽车音响仍在使用,基本都是低端产品。至于体积更庞大,价格更高昂,使用起来更有仪式感的开盘录音机,才是可以满足音响发烧友耳朵的珍品。开盘机在产的也很少,最有名的当属荷兰Metaxas & Sins,其他还包括法国Analog Audio Design、德国Ballfinger Music、德国Thorens (与杜塞尔多夫的Ballfinger合作开发)、奥地利宝碟Projec(只有原型机)、匈牙利Mechlabor、日本小谷Otari、美国UHA(由Tascam机器改装)、瑞士Stellavox等几家公司。上述公司的开盘机一些并未正式销售,必须定购才有,真正大张旗鼓宣传,并拥有自己独创新技术的仅有荷兰Metaxas & Sins一家。

但音响发烧友一方面喜新厌旧,一方面又拿老古董当宝贝,所以仍有少数坚持拿开盘磁带机、卡式磁带机自娱自乐的朋友。由于岁月沧殇,存世又保存良好的磁带机并不多,开盘机与卡式机皆然,所以二手市场水涨船高。就以超过30年的Nakamichi(日本中道)1000型旗舰卡式机为例,价格甚至媲美进口的CD机。当然缅怀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怀有推波助澜作用,尤其中道公司的产品,无论对发烧友还是录音行业的专家级人士,都可谓是声名显赫。1972年推出的1000是世界第一部三磁头卡带机,具有真正的Tape/Source Monitor及杜比B加DNL降噪系统。1981年推出的1000ZXL Limited限量版是目前二手市场上炒得最凶狠的卡带机,也是玩家群里的“大佬”身份象征,只要一台在手,随时可以在群里横着走!

其他如AKAI的GXC-570d(在日本视为Nakamichi 1000的姊妹机)、松下的RS-9900US(日本型号RS-690U,罕见的二件式设计)、Pioneer先锋的CT-A1(世界第一台在磁头上使用带状铁硅铝合金的三磁头卡带机)、TEAC的AL-700(使用硬度高且导磁率高的坡莫合金磁头)、Luxman的5K50、SONY的TC-K555ES、爱华AIWA的S9000(频响达到13Hz~24kHz ±3dB)、Victor的TD-V931等,都成为收藏目标。

卡式录音带是1962年由任职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工程师卢·奥滕斯(Lou Ottens)和团队共同发明,这张照片摄于2013年,正值卡式录音带面世50周年

大家熟悉的卡式录音带,是1962年由任职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工程师卢·奥滕斯(Lou Ottens)和团队共同发明,1964年底飞利浦以“Norelco”为品牌在美国推出了卡式录音带和对应的录音播放两用机Carry-Corder 150,并注册了英文商标“Compact Cassette”。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录音磁带有很多格式,而飞利浦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公开了卡式录音带的专利与格式,让所有厂商都能免费使用。由于卡带系统最初面向听写和便携设计,声音品质并不适于播放音乐,机械构造也不稳定。直至1971年,Advent推出了201型磁带机,拥有杜比B降噪系统,加上二氧化铬(CrO2)磁带及由3M公司Wollensak相机部门提供的商业级磁带传动机构。此后,卡带才被更加认真的用于音乐用途,并开始了高保真卡带和播放器的时代。

但真正打开了卡式带盛世的,是日本的索尼SONY,索尼197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卡式录音带随身播放机──Walkman。索尼也靠卡式录音带和Walkman赚取到丰厚的盈利。奥滕斯于2021年离世,享年94岁,自卡式录音带面世约60年间,估计全球售出约1000亿卷录音带。奥滕斯曾说过,他人生最大的遗憾,是由索尼创造了标志性的卡式带播放机,而不是飞利浦。然而,随着CD光盘在1980年代出现,卡式录音带就逐渐被取代,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的MP3随身听iPod,更将Walkman从随身听设备的龙头座打下,卡式录音带逐渐淡出大众的生活。

1971年Advent推出了201型磁带机,拥有杜比B降噪系统,加上二氧化铬(CrO2)磁带及由3M公司Wollensak相机部门提供的商业级磁带传动机构,此后卡带才开始了高保真时代

卡式录音带所用的磁带为0.15英寸宽,磁带以17/8英寸/秒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常见的款式有C60(每面30分钟)、C90(每面45分钟),播放时间更长的C120磁带仅有9微米厚,磁带非常薄且脆弱,很容易产生绞带和断带现象,同时导致了很差的音质和耐用性。自1967年Htachi-Lo-D-Maxell生产日本的第一盒卡式磁带以来,跨越了35年直到2002年才停产,这期间Maxell、TDK、SONY三大品牌一直是卡式磁带阵营的重头品牌,整个市场几乎被日本品牌垄断。与之相比,家用的开盘式录音带宽度为?英寸,每条立体声音轨为1/16英寸宽,运动速度为3?、7?或15英寸/秒,无论频宽、噪音、动态、耐用性都远远优于卡式录音带。急于求新求变的日本厂家,在1976年由SONY、TEAC及Panasonic(国际)联手推出了新的磁带系统Elcaset(大卡带),其中最有名的产品当属SONY EL-7大卡带录音机。

索尼的Walkman随身听令卡式录音带更加普及

通常要获得良好录音效果的方法,除使用高质量录音带(如高输出低杂音磁带)与加装降噪系统处理之外,另有两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即采用较宽磁带与提高磁带速度。而Elcaset(大卡带)同时拥有二种优点,磁带宽度?英英寸与开盘机相同,转速提高到每秒3?英寸,是标准卡式带速的2倍,磁头单位时间内所接触的磁带面积要增加3.3倍,由此改善了讯噪比、频率响应、动态范围与减少失真。此外,Elcaset系统操作时自动地将磁带从卡式盒提出来,磁带在盒外与磁头接触,磁头采用固定方式一如开盘机,因此磁带外盒的精密程度对磁带运转影响较小。SONY EL-7除了有杜比降噪装置、偏压/录音均衡装置、三马达传输系统.,还有一个遥控器可远距离操纵所有动作。

与开盘带相比,Elcaset有特殊的二氧化铬双层涂膜磁带,能弥补一般录音带高音与低音不足的地方,输出频率响应极佳,声道间相互的串音很低,还有杜比降噪系统,体积也比较小,理论上一点不输给开盘机。很可惜后续加盟厂家太少,价格又比较昂贵,所以Elcaset(大卡带)系统最终被市场放弃,专业领域仍然以1/2英寸带宽+15 ips带速的开盘带为主流。

卡式磁带最初的磁性材料γ-氧化铁(Fe2O3),1970年左右3M利用双涂层并加入钴材料使总体输出电平得到增强,并以Scotch品牌销售。几乎同时杜邦公司和BASF引入了二氧化铬(CrO2)材料涂层,随后TDK公司的Audua系列采用了磁铁矿(Fe3O4)涂层,让卡式录音带的音质接近黑胶唱片。1974年TDK又开发出一种含钴氧化铁涂层材料Avilyn,1979年3M开发出了纯金属物质涂层用于Metafine系列,现在大多数卡式磁带都包含不同比例的氧化铁和钴涂层,只有极少数使用纯二氧化铬涂层

让人意外的是,音乐卡式带最近几年悄悄回到音响界中,并且似乎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根据British Phonographic Industry在202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在2019年销售了15万个音乐卡式带(Wired的统计数字则是7.5万卷,相差很大),这是从2003年以来最高的销售数字。说得更精确些,音乐卡带在2019年的销售数字成长了94.7%。音乐卡带销售量在1989年达到CD出现后的顶峰,那年的销售量是8300万卷,此后就一路下滑到几乎消失在统计图表上。根据统计,英国在2021年销售了18万卷音乐卡带,CD有1400万张,黑胶则有530万张,卡式磁带虽然小众,将来的潜力值得观察。

1976年由SONY、TEAC及Panasonic联手推出了新的磁带系统Elcaset(大卡带),带宽、转速都接近开盘磁带

对于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可能从未见过卡式录音带。在互联网普及的今日,大家透过串流平台收听音乐,购买实体唱片已不是听歌的首选方法,更遑论卡式录音带。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有一间名《水星录音带》(Utarid Tapes)的独立唱片公司,从2005年起专门为“硬核”(Hardcore,节奏明快强劲和电子跳舞音乐)乐队出版录音带,至今已推出了一百多种不同的录音带。实际上不少国家的地下音乐圈子一直使用卡式录音带,在澳洲、美国和日本小众音乐圈,如嘻哈(Hip-Hop)、噪音音乐(Noise)和庞克(Punk)等,仍然经常采用卡式带录制音乐作品。除了小众音乐圈,天王级的流行歌手如Justin Bieber、Taylor Swift、Lady Gaga、Dua Lipa、1975(流行音乐团体)等指标性流行音乐大咖,都一反传统在发布新碟时,也推出限量版卡式带,而且迅速售罄,更掀起一阵炒风。卡式录音带吸引了一批新消费者。

在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卡式带依然活得挺滋润,各国仍有一些厂商在生产卡式带,包括美国厂商National Audio Company,每年可生产3000万盒录音带。法国厂商Mulann生产的卡式录音带,主要销售至全球客户,每盒价格4欧元左右。卡式带回归,多少因为电影的带动。2014年电影《银河护卫队》《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主角“星爵”就携带一部索尼爷爷级的Walkman随身听,而电影的原声卡式带《劲爆舞曲大帝国》(Awesome Mix)系列销量不俗,主流媒体也逐渐开始重视卡式录音带。这个1970至90年代初在黑胶唱片与CD之间承先启后的载体,重新受到一些乐迷重视。英国一间收集各种录音带的《Get Tapes Here》的有声书公司表示,自从新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后,各类录音带的需求增加起来。卡式录音带有两个特点,首先,拿起卡式录音带,总会勾起一种情绪,这可以是怀旧,也可以是新鲜感;此外,是它较为便宜。黑胶唱片也具有质感,但制作成本和售价都要比卡式录音带高昂。

Elcaset(大卡带)中最有名的产品当属SONY EL-7录音机,除了有杜比降噪装置、偏压/录音均衡装置、三马达传输系统.,还有一个遥控器可远距离操纵所有动作

有趣的是发明卡式录音带,曾任飞利浦产品开发部负责人的奥滕斯(Lou Ottens),他表示之所以会发明卡式录音带,只是因为对于当时笨重的开盘录音机感到厌烦,就是这么简单。1972年,奥滕斯转任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的音讯技术指导,他在那里参与了CD的制作过程,并且和日本索尼建立了合作关系。奥滕斯根本没想过卡式录音带会造成一代的风潮,在 纪录片《卡式录音带:纪实混音》中可以看到,即使到了录音带已经没落的50年后,奥滕斯对当初的流行还是感到非常惊讶。他说“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CD的音质,CD绝对没有噪音跟杂音,但录音带永远办不到这一点……以我制作过那么多播放器的经验来看,我知道黑胶唱片音质的失真程度会更高,但我想人们只是想听他们想听的东西而已。”奥滕斯将目前卡式录音带复兴新风潮归因为怀旧感--“人们出于怀旧感才会喜欢比较差的音质。”

除了索尼,Elcaset(大卡带)系统中的名机还有Technics RS7500和TEAC AL-700等,因为加入的厂商未能形成气候,大卡带最终被市场放弃

先不说发烧友自己从黑胶或CD唱片把音乐复制到卡式带中,即使是唱片公司自己发行的音乐卡带,也很难保证声音质量。在全模拟时代,首先录音室用24轨录音机分轨录乐器和人声,再用调音台合成1/4英寸2轨母带,带速一般用30 ips速度;然后复制一盘工作带交给磁带厂,一般是15 ips速度。磁带厂拿到1/4英寸工作带后,先转录到1/2英寸4轨机器上(带速3.75 ips),再放到播放机拖上几十台高速复录子机,录制成一大盘的饼带。饼带拿到QC机上审听一下,没有问题的话就装到裁带机上,剪成一盘盘的卡带包装出厂。一盘饼带能剪成好几十盘卡带,在卡带鼎盛时期的80年代,裁带机咔嚓一下比印RMB还来得快,那时磁带厂门口等着拉货的卡车能排几公里。

磁带厂一般母带机用的都是Studer的A80,高速复录机用的就是美国高斯Gauss,差点的则全套用日本小谷Otari机器。当DAT等出现后,母带机改以数字代替了,高速复录机却一直没变。无论怎么制作,凡是过程中有过“高速(倍速)复制”的声音都不完美,发烧友认为音乐卡带有“模拟味”,很可能是高速录音后动态被压缩,频响变窄的感受。

闲话一句,美国RR唱片录音师强生教授( Keith O. Johnson ),他在斯坦福大学时共同创立了高斯Gauss电子物理公司,后来普遍运用的高速磁带复制机就是他们开发的。多才多艺的强生教授同时是美国Spectral的工程部主任,Spectral的功放与数码产品的设计可以总结为--全离散、完全互补、直流电耦合、速度超快,且在可行之最线性的应用情况下,使用精选之FET、MOSFET与双极元件。Spectral的CD机SDR-4000,可能是欣赏HDCD的最佳工具。除了与卡式音乐带牵扯上关系,现在我们所用的CD光盘也与高斯公司有关系。数字光盘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末,发明者是David Paul Gregg,他想出了如何将数字信息存储在光学透明薄片上的办法,那时他就在加州的高斯电子物理公司工作。

1968年Gregg的专利被美国音乐公司(MCA)收购,而1972年该公司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展示了第一款视频光盘,1978年首款批量生产的工业激光影碟播放器MCA DiscoVision问世,此部门后来被日本先锋公司收购。强生教授躬逢其会,为MCA设计了光学CCD扫描仪Colortek系统,该系统可以消除损坏的电影音轨中的噪声,后来被称为LD的家用视频光盘1982年上市,第一部光盘是电影《大白鲨》。至于纯音乐的CD,在索尼与飞利浦竞争多年后终于携手合作,1982年8月17日,全球首张CD在德国汉诺瓦附近的飞利浦工厂中诞生。强生教授历经CD诞生的过程,始终觉得不够完美,所以后来才催生了HDCD。

笔者曾经拥有一部AKAI的PJ35手提音响,80年代借助迪斯科与街舞风潮,这类可以播放很大量的手提收音/卡式录音机曾风靡一时

强生从1950年代开始,也就是3M公司推出录音磁带的同时,他用Ampex开盘机录制了许多音乐节目。磁带是由德国人Fritz Pfleumer在1928年研发成功,目的是把当年唱机的胶筒变得便携,他把铁粉氧化物融入油漆涂在薄纸片上,结果成功了。1935年Fritz把磁带技术转让给德国AEG集团(二战时为德军生产了大批火车与战斗机,后被奔驰收购),全球第一台开盘磁带录音机生产出来了,但价格奇贵无比。1943年,德国人实现了在磁带上的双通道/立体声录音。1948年,大量德国科学家与技术在二战后迁移到美国,磁带技术也是其中之一。

美国Ampex与3M投入研发更好的磁带技术,体积更加小巧,3M以Scotch品牌销售的磁带几乎一统天下,而Ampex则以全球第一个视频录像磁带获得了奥斯卡奖,后来的摄像机与摄像头均按照Ampex的35mm及70mm标准来设计,甚至影响到今天全幅相机与IMAX摄影机的CMOS感光芯片尺寸。重要的是Ampex公司的录音机是三轨设计,模拟黄金录音时期的唱片多半都与Ampex有关。强生教授对磁带有很深的研究,1976年他与制片人J. Tamblyn Henderson、Marcia Martin一起成立了Reference Recordings,除了发行半速母版制作,45转黑胶,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故步自封,反而积极投入到数码录音阵营。

1981年推出的中道Nakamichi 1000ZXL Limited限量版是目前二手市场上炒得最凶狠的卡带机

RR唱片早期使用的模拟开盘录音机都是量身订制的,归根究底,强生教授更喜欢模拟磁带的录音,当然模拟磁带有很多问题,例如瞬变不足产生较柔和的高音,还有播放磁头通过预测突波信号到达间隙而造成扭曲等等,而仅提高磁带速度并非良策,尤其是随着磁带速度的增加,低频波长变得更长,低频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强生教授说他可以透过电子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但面对录音磁带却无能为力。上世纪50年代,Ampex是领先的录音机制造商,他们建立了磁带录音和播放均衡的标准,因此目前制作的录音带都必须与50年代的录音机器材兼容。采用特殊磁性涂层的高MOL磁带有较大的输出电平,但这些磁带却不能在大多数机器上使用。美国一些科学家认为,减少磁带噪音的最佳方法是使涂布的氧化物颗粒更细,但没想到反而容易造成磁饱和。

而更致命的是这些模拟磁带一方面听起来更柔和,一方面却更容易掉磁,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制作的精美录音磁带,几年后其最初的生命力可能已经消失了。强生教授说,他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播放从母带翻制的数字文件,居然比原始母带拥有更多的细节与信息量。另外,磁带天生的嘶声噪音也很难去除,强生教授使用60年代高斯Gauss所开发的一些技术,也可以很好克服嘶声情况,但其他唱片公司并不具备此一技术,在重重干扰之下,强生教授开始转入数码录音。从最早16Bit的SONY PCM-F1开始,到最新的DSD工作站,RR的录音系统一直在升级,现在数码录音的效果已然可以取代最好的模拟录音了。

目前销售的卡式音乐带以流行、舞曲为主,消费群体年轻化,他们是否能引领潮流有待观察。来自美国爱达荷州太阳谷的高斯Cetec Gauss,占据高速磁带复录机60%的市场,最早在1979年进入中国,整个80-90年代为音乐普及发挥巨大贡献。但高斯的销量在1986年后急剧下降,主要是DAT等新技术的威胁,使其设备显得过时。高斯继2400系列后曾推出较新的2480系统,复制40分钟的磁带仅需30秒,但当年售价高达30万美元,自然不被市场接受

Gauss的很多专利技术,后来都被日本小谷Otari收购,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国内引进的高速复录机多数是别人淘汰的二手器材,或者是比较便宜的小谷产品。看过一位曾担任磁带复录厂技术副厂长的大哥介绍,他说音乐磁带的质量和音源、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原材料好坏都有关系。80年代制作工作母带的设备最好的还是瑞士Studer的A80,声音更平衡听起来更舒服。复制机分母机和子机,最好的是美国Gauss的2400系列,母机就是将做好的母带放到一个循环箱中母带首尾结合在母机循环播放,子机录制,音乐带一般都是用64:1的速度录制。复制用的磁带一盘约2500米,音乐卡带一般单面23分钟左右,一盘带能裁出40个左右的成品。一条生产线有一台母机,若干台子机,子机越多,复制的数量越大,越快。

复制好的并带经过QC机质检后就可以裁带了,也就是将磁带装到带盒里,裁带机有自动和半自动的,各有优缺点,自动的对带盒的质量要求很高,半自动的要求不高,劳动强度大。裁带后,经过质检就可以贴AB面,装封面和外盒,最后包上防潮的玻璃纸,一盘原版带就加工完成了。90年代,母机出了电脑母机,不再用循环带了,价格昂贵,很少工厂用。后来中国自己生产出了电脑母机,很多工厂都换了电脑母机,2000年以后,磁带厂基本上都不做了,只有很少的厂在做教学带。

国内几家唱片公司瞄准音乐卡带的复古风潮,陆续推出相关录音,如姚璎格、陈佳等受欢迎的女歌手以及太平洋影音部分卡带。听唱片公司介绍,由于生产线长期废弃不用,经过维修保养后勉强抱恙上阵工作,状态很不稳定,有时复制完成才发现声音根本不行,只能报废重来,所以这些音乐带都是“限量生产”。至于全新的卡式录音座同样屈指可数,目前仅有Teac W-1200(双卡)、AD-850-SE(结合CD与卡式录音机),Tascam 202MKVII(双卡) 与CD-A580(结合CD、USB与卡式录音机),Marantz PMD-300CP(双卡,带USB)与PMD351(结合CD与卡式录音机)等几部机器可以买到,价格也不算贵。日本品牌从卡式机的王国淡出,开盘机也差不多,目前仅有小谷公司Otari还在继续生产专业用的模拟开盘录音机。

几位HiFi歌手也推出了卡式带产品,但因国内已无规模化生产线,所以都标榜限量发行

全新设计的开盘机唯一最佳推荐是荷兰Metaxas & Sins,他们的开盘机结构精密,设计大胆,用色鲜艳,声音可以媲美录音室专业型号。2019年他们创造了Papillon(法语中的蝴蝶),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台100% 采用新技术的开盘录音机。Papillon不仅仅是出色的录音设备,它还是工业设计的杰出典范,也是屡获殊荣的录音师Kostas Metaxas的创意。他在1980年购买了瑞士Stellavox录音机,并用其录制了300多场音乐会,当时Stellavox SM8便携式和TD9录音室录音机几乎是天价,甚至可以在澳洲墨尔本郊区买一栋大房子。Kostas Metaxas说有些艺术家认为开盘录音机能很好捕捉他们的“情感”,但那些老机器现在连维修都有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使用现代技术从头开始创建新的东西,第一部产品是Papillon,然后是陀飞轮Tourbillon,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先进的卷对卷磁带录音机,也是50年来第一个全新的开盘录音机产品。

在钟表中陀飞轮是杠杆擒纵机构的机械装置用以提高准确性,Metaxas & Sins的开盘机使用相同概念来调节速度,通过使用 ARM-Cortex控制器同步4个Maxon电机(2个卷轴电机和2个绞盘电机)与2个线性 ActuonixC电机,满足并超越了录音师和最挑剔发烧友的要求。它结合了最高精度Milgauss不锈钢机械部件,安装在实心铝块CNC加工的底盘上,国外评论形容这个开盘机如同宝玑手机,集合了三问、月相、万年历、双秒追针计时码表以及小巧的自鸣,看起来洋溢现代工艺之美。

开盘机与开盘带的消费更高,音效表现更好,他们才是发烧友追求的目标

另外现在能买到的开盘机新品,多半都是“旧瓶新酒”,也就是拿库存的日本开盘机如Technics、Tescam进行改造,加入一些现代新技术。其中最具话题性的大概是美国UHA(United Home Audio) 。2013年美国TAS的评论宣称,UHA Phase 11开盘机以绝对优势辗压了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黑胶唱盘Proscenium Black Diamond V,这个花哨的开盘机纯手工打造,可以像宾利汽车一样定制。要知道售价十几万美元的Proscenium Black Diamond V使用空气悬浮、气浮正切臂、空气轴承,目的是消除所有谐振,结构非常精密,结果居然败在开盘机手下?

UHA Phase 11后来改良为UHA Phase 12,被TAS发烧天书40周年纪念版列为史上100个最具影响力的器材,主要设计者Greg Beron说透过这部开盘机表现出极其精密的细节,只有录音工程师才能在原始母带上听到这种东西!Phase 12是以日本Tascam BR-20为基础进行改装,UHA后来又陆续推出Ultima 2与Ultima 4二个型号,外观依然璀璨发亮,也都被认为是当今最佳模拟音源之一。最新的三件式UHA SuperRecordDeck更夸张,增加外置直流供电(电机单独直流供电)、分立元件的甲类放大、mu金属(一种用于制造卫星的特殊合金)制成的电磁屏蔽层外,还把传递过程中的所有轴承与滚轮都改用贵金属材料。想当然耳,UHA的东西肯定不便宜。

1935年AEG品牌(也就是德律风根的前身)K1 Magnetophon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录音机和磁带,在柏林第八届德国无线电展上展出

国内更多发烧友选择收藏古董器材,从早期的德律风根到曾是美国录音室标配的Ampex,但由于年纪较大,除了电容等元器件老化,更麻烦的是导轮、磁头、马达的磨损,如果不经过专业维修调校,很难保证听到的声音是正常的。汕头的“江湖大佬”名气很大,以擅长收藏及维修开盘机和收音机而著称,国内不少开盘机都是找他的工作室去保养维修。他建议选择开盘机时有几点要注意:

⑴转速的选择:一般家用盘带机只支援到7.5 ips,家用机大部份会提供3.75/7.5 ips的选择,而专业机种则至少提供7.5/15 ips选择,顶级专业机可以支援到30 ips。

⑵磁头的规格对应不同的磁带的宽度规格(1/4、1/2、1、2英寸)以及轨数(2/4/8/16/24轨),磁头的选择自然会有不同。盘带机比较麻烦的是,两轨的盘带只能在两轨的盘带机上播放,四轨盘带只能用对应的四轨磁头来读取。高级的日本家用机通常会配备两组磁头,也就是一组四轨磁头,另一组独立的两轨磁头;但欧系的Revox则不然,它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规格。

⑶均衡曲线规格:如同黑胶唱片必须有对应RIAA均衡曲线的唱头放大一样,盘带录音机也有对应的均衡曲线,包括IEC (或称为CCIR; 欧洲地区),及NAB (美国地区)。一般来说,7.5 ips家用盘带大部份都走NAB EQ,除了早期欧洲生产的两轨/7.5 ips的商业盘带之外(HMV/Columbia使用IEC);而高转速(15ips或以上)以IEC EQ为主流。目前还有在生产的两轨/15 ips商业盘带(如美国的The Tape Project、IPI ;欧洲的Opus3、Simpaty、Hemiolia;澳洲的MTSL都是IEC规格)。

⑷机器本身的调整:类似于调整黑胶唱头针尖对于唱片沟槽读取的角度、针压等。磁头录音与读取时,对应于磁带的角度以及均匀度等一样会影响磁性转换的正确与效率。所以要完全发挥一台磁带机的能力,就必须考虑机构上(tape path)的校正,电路的校准是否正确,磁带的张力设定,并考虑磁头的损耗程度是否在规格的范围内。

BTR(Broadcast Tape Recorder)是二战后由EMI在英国制造的第一台磁带录音机,第一个BTR1在1947年推出,1952年被BTR2单声道机器取代,不仅用于EMI录音室,也用于BBC。BTR3录音机最初打算支持2或4轨,最终只生产立体声(2 轨)版本,1960年代的Abbey Road Studios被用于所有立体声录音和母带制作。到了BTR5改由Otari公司制造,披头四乐队最早使用单声道和双轨BTR开盘机录音,后来在Telefunken、Studer和3M多轨机器上再进行混音。曾经在Abbey Road使用的BTR3被Surge Radio电台购得,直到2001年左右都还正常使用,2017年捐赠给Abbey Road典藏

至于开盘机录音时,关键的三个参数,一是电平(一般用1000Hz频率来校准电平参数),二是偏磁(bIas,一般用10kHz频率校准,它是确保录音频响范围和高保真大动态的重要参数),第三是均衡(高频用14k~16KHz讯号校准,低频用100Hz校准),掌握技巧可以使磁带的录音效果非常接近音源,甚至耳朵不容易听出差异!要注意的是开盘录音机通常只能针对某一类型的磁带做校准(高级的机型可以储存两种,甚至是4种磁带参数),录音如果使用的不是同型号磁带,必须重新校准录音机的录音参数才能臻于完美。发烧友从各处得到的旧磁带,由于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长短不同,磁带特性会发生变化,所以要重现良好效果,这些旧磁带就更考验功夫。

上述提到的种种条件,在很多家用机上面都无法实现,或者不提供调整,所以国内开盘机的玩家多半选择录音室专业型号,其中又以瑞士Studer为主流。1948年由Willi Studer在瑞士苏黎世创立的Studer公司,最早是制造高压示波器,1951年引入了Revox品牌子公司,这时通过改装从美国进口的录音机,开始涉足音响业务。1950年他们开发了自己的录音机命名为Dynavox系列,Studer主要面对专业市场,稍作修改(例如省略平衡输入/输出插座)后以较低的价格变成Revox品牌出售,面向普通消费者。Revox A77于1967年推出,与后来的B77成为长销热门产品。Studer的管理、销售、工程、研发和客户服务总部都设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Regensdorf。Studer虽非盘带机的开宗祖师,但专业盘带机的领域中,Studer可说是最成功的品牌,从真空管时代的C37起,Studer一直都是录音室与广播电台的第一选择。在功能、规格与耐用度上,Studer也都始终是业界标竿。

老式专业开盘机通常由复杂的电子管线路驱动,造成温暖独特的声音风格,也许这是很多发烧友追逐古董开盘机的主因

1944年在美国加州成立的Ampex,他们第一个巨大成功是Jack Mullin主导,Bing Crosby出资制造的Ampex 200开盘机。1965年的AG-350成为第一台全晶体管录音机;1967年的MM1000是世界上第一台16轨录音机;1979年的ATR-124成为当时最先进的24轨录音机,其音频规格可与第一台数字录音机相媲美,但价格高昂,由于美国录音室大量使用Ampex设备,所以Ampex的专业器材在二手市场也很值得关注。1953年推出Ampex 400开盘机,加上一万美元的1英寸带8声轨录音机,使他们成为录音技术的领导者

由于Studer是完全的专业考量设计,平衡XLR输出入是标准接口,所以Studer 录音机分成两个系列: 标准的Tape Recorder,以及最高级的Master Recorder。标准型使用19英寸面板,体型比较精巧,型号后缀使用Tape Recorder,或Recorder-Reproducer。而最高级的母带机系列,型号后缀会加上Master Recorder, 例如A80 Master Recorder,他们的体积庞大,重量惊人。Studer的成熟产品在1960年后出现,标准型产品有: A/B62、A/B67、A807、A810、A812等。母带机有: C37、A80、A816、A820/827等。以1980年为分水岭,之后的产品型号都是三位数, 例如A810。

现在回头看看Studer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开盘录音机的一段缩影。Studer的第一台多轨机器J37于1964年发布,能在1英寸磁带上录制4条音轨,后来机器愈发复杂,Studer生产8、16和24轨,最大2英寸的磁带宽度的母带机,持续到1990年代初期才被数字录音机所取代。在此期间,Studer曾推出采用固定磁头的D820和D827数字多轨录音机,然而随着Pro Tools等录音软件的流行,以及硬盘的普遍应用,数字磁带格式最终也失宠。随着录音市场萎缩,1990年Studer不得以将集团出售给Motor-Columbus AG,然后又被拆分为独立的Studer、Revox和制造部门分别出售,几经重组后,1994年被哈曼国际完成收购。

哈曼在2018年关闭了瑞士总部,生产先是转移到英格兰的Soundcraft工厂,后来又转移到匈牙利,2021年整个品牌被加拿大广播设备制造公司Evertz Technologies Limited收购。上世纪90年代中期,Studer开始开发数字调音台,1998年推出的第一款数字大调音台D950,后面有Vista系列产品,Evertz继续在其位于安大略省伯灵顿的制造工厂生产Studer Vista 1、V 和 X等调音台,开盘机一代巨人的命运到此为止。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好奇,现代数字录音有更宽广的频响、更大的动态、更多的细节,为什么还有发烧友会喜欢规格参数远远不及的卡式或开盘磁带呢?音色这种东西,喜好因人而异,同样是开盘机,有人喜欢德律风根的温暖,有人喜欢Studer的细致,也有人喜欢Ampex的动态,现代录音带来更真实的效果,却不一定代表多数人会喜欢这样的声音。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技术观点,认为Repro head放音磁头的“能力”落后于Record head录音磁头。也就是说录音时,记录在磁带的资料讯息大于能够读取出来的资料,所以当我们用更现代的设备去重播早年的音乐带时,会发现效果远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好!其实资深黑胶友应该不会诧异,因为随着唱头技术的进步, 我们常常发现老唱片一点也不老,不论卡式或开盘磁带都一样,也许它们真的不老!

—————————————————————————————————

Studer代表性产品

C37

C37C37可以说是Studer成为顶级盘带机品牌的第一个里程碑. 四轨的J37被披头四乐队Beatles采用后,更是声名大噪,坚实耐用的机械结构,加上全真空管放大(使用的电子管多达20只),,至今仍然是收藏家的最爱之一。

A62/B62A62

A62/B62A62是Studer第一台晶体开盘带机,A62与B62的音频线路不一样,B62直接使用A80R的放大线路板。A62/B62的体积非常适合作为携带外场录音使用,事实上英国DECCA就用A62/B62纪录了许多经典录音。

A80VU/R/RCStuder

A80VU/R/RCStuder第一台晶体设计的母带机.,也是Studer最成功的机种。A80的家族比较庞大,可以支持1/4英寸到2英寸带宽,两音轨到24轨。

A67/B67

A67/B67 A67/B67是Studer第一台符合广播电台19英寸机架宽度的产品,俗称Baby A80,后续Studer 标准型号都沿用它的机械架构。Revox A700是它的家用版本,内建VU表的就称为B67 VU,共有3.75/7.5/15 ips三种速度,均衡通常是设定在CCIR。

A800

A800母带机A800是A80的进阶版本. 但A800只有多轨版本,使用2英寸带。

A810

A810进入1980年代,Studer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开盘带机,机械架构维持B67的形式,也是19英寸面板设计,它的音频线路板成为Studer在1980s年代的标准,后续的Studer机种基本都沿用了A810音频线路板。由于A810较小的体积,加上与顶级A820相同的音频线路,使得A810成为性价比最高的Studer,唯一的缺点是无法使用12英寸盘。使用计算机控制后可以轻易在面板上切换CCIR/NAB均衡,转速有3.75/7.5/15 ips三种,高速版的A810增加了30 ips转速,只有1/4英寸两轨规格 (注: 早期的Studer如B62、A80、B67都无法在面板上切换NAB/CCIR均衡,必须在音频卡上更换对应的EQ小卡,而且通常只对应二种速度) 。

A812Studer

A812Studer为广播电台生产的最高级型号,俗称Baby A820,所有最先进的技术与功能几乎都浓缩在A812身上。虽然是19英寸面板设计,但可以使用12英寸盘带,只有1/4英寸两轨规格,有3.75/7.5/15/30 ips四种速度,CCIR/NAB均衡可调整。

A820

A820母带机用来接替A80/A800的母带机,机械设计可说是开盘带机中之最,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超越它。如同A80/A820一样,它有1/4英寸两轨到2英寸24轨等不同规格,A820机械架构沿用到后续的A827、D820等多轨母带机。

A816母带机

A816的诞生比较意外,据说是Studer专为德国市场设计,作为替换德律风根M15/15a的产品,因此A816的尺寸刻意被设计成M15a一样的大小,生产数量极少。不仅如此,A816盘带所经过的路径(Tape Path )也是德国规格的B-wing(磁头的方向朝上),不同于国际标准的A-wing(磁头的方向朝下),许多操作和M15a更接近,甚至磁头模块也类似德律风根的设计。

A807

A807Studer最后的精简之作, 取消了右张力臂,,音频线路板也模块化来降低成本。据说当年Studer有授权一批特别版的A807在中国地区生产使用,轴距比较小(282cm),而标准版的A807可以到300cm (12英寸)。可升级到30 ips转速,CCIR/NAB均衡可切换,只有1/4英寸两轨规格,其家用版本是Revox C270。

——END——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