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202408-14】·踏桥(重庆长江大桥-黄花园大桥)
(1)
重庆长江大桥又称“石板坡长江大桥”,于1977年11月26日动工兴建,1980年7月1日通车运营,是长江上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后的第三座城市长江大桥,叶剑英题写桥名,2006年9月26日复线桥通车运营。
重庆是山水之城,今在长江和嘉陵江上有各色桥梁数十座,建桥已是稀疏平常之事,但在当年嘉陵江大桥和长江大桥却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可能全重庆的人没有几个没有上去走走、踏踏的。
长江大桥修建之时,重庆的很多单位都组织人员去参加义务劳动,当年我们中学就组织学生去工地,捡拾鹅卵石,然后堆到几十米外,也不知这种劳动有用没有,反正只要是在外面不是在教室里,大伙都很高兴和兴奋。
大桥的修通给城市带来的方便和便捷简直是巨大的,无桥的不便是现在很多人所难以想象的。我第一次离家去上学的时候是爸爸妈妈上菜园坝火车站送我,因是晚上,留14岁的弟弟一人在南岸的家中,而送完我后爸爸妈妈还要步行走到较场口附近的亲戚家中投宿。三月后的寒假返家,列车凌晨至重庆,寒夜中挨到渡轮开班才能过河。虽极度不便,但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的心中对这种不便有什么样的怨恨和伤感。
今这种便捷反倒也很难让我们有欣喜之情,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正常,而唯一能让我心有所动、情有所感的就是在走桥、在踏桥之时。因不常回渝、不常与大桥有多少亲密接触,而更加珍惜和更加能感悟出从桥上走过所能给我带来的山水之情的感受,这也是我很愿意走桥观景的由来。
重庆长江大桥在渝中区、南岸区的桥头两侧桥头堡设立四座雕像,名为“春夏秋冬”,由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先生设计创作,铝合金铸造,故事多多,今已成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
长江大桥北桥头处不远,南纪门处,一条山城步道,现已成了一条休闲娱乐寻古访幽之途,成了一条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健身、游玩串联在一起的梯道,成了极具重庆的地方特色和旅游观光品牌的网红之地。此步道地处渝中半岛南向坡面,由北向南,依次经过市中山医院(原国民党政府立法、司法院)、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古城墙、法国仁爱堂旧址、悬空栈道、厚庐石库门、山城巷等独具老重庆风味的历史景点,全长近2000米。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各地各处的“老街”的走红,这条山城步道也开始逐渐在沿途“嵌”进了各色店铺及轻奢风格的休闲娱乐场所,使其成为了一条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的热土,更是极大地吸引了八方来客。
(3)
今有一个口号很能说明其本质和生命力,那就是“延续山城文化记忆、助力城市有机生长”。
山城步道中的核心区域或核心街巷为山城巷,2015年被公布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2021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山城巷被称为重庆的“建筑博物馆”,这里有建于明朝初年的老城墙,有清末重庆开埠时期修建的外国领事馆和教堂,也有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以及海派风格的石朝门建筑,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间修建的学校、居民住宅,是重庆现存不多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原生民居建筑聚集地。
作为重庆城市更新项目,这几年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如重庆市最美街巷称号、渝中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街区、国土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城市更新案例名单、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等。
重庆的一些老街项目其实都不错,尤其是主城区中的,如磁器口、十八梯等,但这处山城步道(似乎现在更加突出商业化运作,名称在向山城巷转变)在内涵和模式上有其独特之处,因其空间区域较小、商业地产和休闲娱乐的纯商业部分偏弱,相对而言大众化、社会性、文化属性、市井型、城市属性等方面较为突出,目前看来给人的感觉也更有温度。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云梯栈道,重庆最后的街头巷里。
这里不是景区,这里是所有市民的精神家园,亦或是灵魂平静之处。
一条山城巷,缩影百年山城时光。
山城巷,百年只是序章。
(4)
金汤街80号地块为一处狭长而不规则形状,这里曾为唐式遵公馆,主体建筑为为二楼一底西式砖木结构建筑,有中式楼宇的古朴,又兼具西洋公馆的气派。唐式遵(1883-1950),四川省仁寿县人,陆军上将。1924年任重庆市政公所督办,对重庆市政多有贡献。1930年兼任渝(重庆)简(简阳)公路局局长,主持开筑成渝公路。1935年任国民党21军军长,并在抗战期间任23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与日军作战数百次,尤其是在长江防务的几年间,击伤,击沉敌舰多艘。解放战争期间,任武汉行营副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二路游击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后死于彝族乱枪。而此公馆为抗战期间唐式遵在重庆的居所。
解放后,这里曾作为重庆妇联的办公场所,当年妈妈就是在这里走上了革命工作的道路,也留下了许多青春的回忆。目前这里的产权单位是重庆地产集团,由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及中国民众同盟重庆市委员会使用,除了公馆为旧物外,现场还建有7层的家属院。这几年唐式遵公馆进行了维修,只是今现场依旧没有最终清理完成,只是基本已不见有施工动静。这里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重庆直来水厂等几处文物保护单位。
打枪坝,重庆老城中的最高点,曾是守城士兵驻扎和训练的地方。1927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为解市民用水及防火之需,在这里筹办起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从而结束了重庆城靠挑水过活的日子,故该工程被誉为“重庆市政第一伟绩”。1937年,中国农民银行曾发行印有水厂及水塔图的钞票。今,原水厂水池、化验室、值班房、纪念塔等留存。
而在打枪坝下,有一段石砌堡坎,应为老重庆城墙的一部分,据称该段城墙被称为通远门城墙,为通远门西翼一段,城墙多依山而建,外侧沿岩体外缘垒砌包边石,借助山崖高度,里无内墙,断断续续可见部分残存两三百米。
翻下打枪坝,实际上已经出了老城,以前这里有条兴隆街极其热闹,当然也曾是破旧肮脏之地,但房屋街景市井生活烟火之气当能反映三四十年前老街老巷的生活状况。
(5)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文艺名流荟萃,当时的中华剧艺社、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青年剧社等五大剧团纷纷迁来重庆。1940年4月,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一年后,参照上海一些大剧场的样式进行建造的剧院建成,以当时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而取名“抗建堂”,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自此抗建堂成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重要活动场所和进步文化人士集会活动的场所。解放后,抗建堂由重庆文工团接管,改名为“红旗剧场”,并由重庆市长曹荻秋题名。1987年抗建堂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几年后因其所在地块进行开发建设,抗建堂被拆除后重建于该楼盘顶楼,文保单位竟然还能够这样改头换面,今又成了重庆抗战戏曲博物馆。
翻过七星岗一带的山脊,原本是想去到黄花园大桥南桥头的隧道口顶上转转,几年前就曾想去那里看看,好似也有一些老房老景,近年来一直在维修,也不知现在开放了没有。不过也不知咋搞的,走着走着就大大地偏向东侧一面,下到嘉滨路一带还有点发蒙,怎么大桥看不见了呢?
踏上黄花园大桥,脚下的这条大江为嘉陵江,这是重庆直辖后主城兴建的第一座大桥,与重庆长江大桥形成了“对桥”。其间有洞涵相通,是重庆市中环干道的一项关键工程,为连接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横穿市区半岛的最为便捷的通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