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本营

【视频】耗时20天,手刻3万多块青砖,徐州小伙复刻微缩版钟鼓楼

Rose 0

视频加载中...

位于大同街上的钟鼓楼,曾是上世纪30年代徐州城的最高建筑,也是徐州人最熟悉不过的一座地标性建筑。该楼是一座混合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建筑,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西式门窗结构,在当时,这种西式建筑风格在徐州并不多见。近日,徐州古建筑模型制作爱好者张乐,经过20多天的精心制作,将20多米高的钟鼓楼按照30:1的比例完美地复刻出来,制成了一个精巧的模型,将这份属于老徐州的记忆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20多天制出钟鼓楼模型

钟鼓楼始建于1931年冬,楼高约20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是一座混合结构的5层方塔形建筑,也是当时徐州的最高建筑。据《云龙区志》记载,修建此楼本来是为了报火警,所以又称“望火楼”。1932年,除了钟鼓楼顶层的望火大钟外,又另外安装了一个重锤链条式齿轮时钟,这就是四面塔钟。

在马市街张乐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他制作的微缩版钟鼓楼,高约70厘米。钟鼓楼最下层是楼的基础,随后是楼台,这两层是由石块结构。楼体则由青砖垒砌而成,其间有4层木质窗户。这些楼的主体都制作得惟妙惟肖。另外,突出的台、檐和楼顶的平台,以及大门两旁的罗马柱,大门上方的砖雕,四面塔钟一圈和窗户上方的窗头砖,这些细节也制作得非常精美。

张乐介绍说,楼体是由挤塑板制作的,首先按比例切割出每个楼层的部件,随后进行沾合,再将5层楼体进行组装。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楼体四面的砖块,“我到现场进行测量过,钟鼓楼大约垒砌了224层砖块,而且每层不是固定一顺一丁的结构。”张乐说,他根据实际的测量,在挤塑板上画出尺寸,再用自制的小刀刻出砖缝。整个楼体外表共有3万多块青砖,全部按照原貌精心制作,因为太费眼睛,划砖缝就用了4天时间,最后累到眼睛酸胀、流泪。木质门窗皆可开关,制作也非常繁琐,其中门窗用非洲红花梨制作,门上的把手用紫檀木制作,最后再用丙烯颜料调色涂抹……每天上午9点,直到凌晨两点,张乐用了20多天才将模型制作完毕。为了加快进度,他还设计了很多工具,譬如将4把手术刀捆扎在一起,这样一次即可划出3层砖缝。

工作室里,还有张乐制作的户部山刘家大院两座建筑,青砖、木窗、扁担脊,也都精美异常。

希望复原系列徐州古建

张乐今年37岁,沛县张寨三官庙人。爱琢磨的张乐发现,大家使用的茶具大都是茶海,简单的就是一个桌子即可,能不能增加点意趣呢?张乐曾在北京、上海、郑州学过雨林缸、草缸、水陆缸的微缩景观制作,后又拜常州一位盆景老师傅为师,制作微缩景观。大到墙壁屋顶,小至一草一木,都要精心雕琢。

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制作,张乐制出了“曲水流觞”茶桌,就是在茶桌中间放入类似水槽盆景的微缩景观,以电机带动水流,茶碗托盘置于水上,上面再放小茶杯。茶艺师将茶斟满,托盘流至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张乐用“花槽流水茶桌”申请了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两个专利,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书。

从2007年开始,张乐就跟随“徐州古建第一人”孙统义学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孙统义老师耳濡目染,认认真真的带领下,张乐潜心研究古建筑模型制作,至今已制作出10多个古建筑模型,多数都被人收藏。他将古建微缩模型融入到茶桌之中的发明,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古建营造技艺。

据张乐介绍,徐州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已经消失不见,像奎山塔、城隍庙、霸王楼、鼓楼、彭祖祠,还有老的五省通衢牌坊,这些只存在老照片和老一辈徐州人的记忆中。按照孙统义老师的建议,张乐计划用两三年的时间,复原制作徐州消失的古建筑系列。张乐说,他复原的不仅是徐州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天

通讯员 张景良 秦媛

图片/视频由通讯员提供

校对 徐珩

高档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