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好吃又好逛的建水,“五一”就去这座千年历史名城
总有一些地方将慢生活深深地刻进骨子。建水,一座活着的古城。
去旅行,去生活,去建水,去想象这样的“五一”旅行,既能看到美好而古朴的风景,又能感受最深度的人文,还能每天都吃到特色美食,没有人潮拥挤,悠哉悠哉去感受雕栏玉砌的诗意世界……
建水,旧称临安,是的,与南宋都城杭州的古名相同。14世纪晚期,明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数十万民众纷纷迁徙云南,其中落户于滇南一带的各种工匠、大师,他们带着从中原、江南来的精致手艺,共同缔造了当时的临安,即今日的建水。在20世纪城市化、大拆迁的洪流中,建水古城如顽石般幸存。如今,在城市的个性消失殆尽的时候,人们要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生活方式和人情味,只有去建水,建水也成了古典生活的活化石。
最悠闲的小城
没有哪座城,像建水一样把“慢生活”刻进骨子里,它能满足你对古镇慢生活的所有想象。走在用青石铺成的临安路上,绿树遮天,温柔而有力量。人们在路边树荫下聊天、打牌;小吃、水果都是挑着扁担沿路叫卖;临街的房屋里传出锅碗瓢盆相碰的脆响;骑摩托车的大叔向路边的老人亲切问候着。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最好逛的小城
临安是文献名邦,文化在这里是有底气的。小城不大,适合走街串巷自己去探索。建水文庙,中国南方最大孔庙。沿着临安路,顺着斑驳树荫,当气势恢宏的“太和元气”坊出现在眼前,文庙的厚重历史余韵便扑面而来。文庙共七进院落,一路有孔子铜像、泮池、礼门、义路、洙泗渊源、棂星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各种牌坊碑廊彰显着文庙的遗风余韵。
建水文庙的泮池堪称全国文庙泮池之最,漫步泮池,你是否会念出那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杏坛,孔子那被学徒摸得锃亮的额头,代表着人们对千年文化的崇敬,也承载着万千学子的祈愿。每年当地会在建水文庙举行开笔礼、成人礼、成童礼等大型仪式,带领大家感受儒家文化。
七百多年来,建水文庙历经50多次增修扩建,在西南边陲植下了礼乐文教的茂盛根系,将润物细无声的信念和精神融入了当地人的心中,滋养出建水小城的繁荣。“五一”期间,文庙内举行《迎状元》《礼教文庙》实景演出,崇圣礼乐演奏,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等活动。
朱家花园,西南边陲大观园。2万平方米,214个房间,在这个晚清第一豪宅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那些大户人家的秘密。也许只有走进朱家花园,你才会深刻懂得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心情。
朱家花园的文化底蕴就藏在雕梁画栋间,俯仰之间,门窗雕刻着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院落之间,不同植物是四季不同的表达。亭台楼阁见证了朱氏家族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往来的游人为早已失去了热闹的水上戏台增了几分生机,这不仅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家宅,更是一个家族和建水的部分历史缩影。
团山民居,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团山民居大部分为清末建筑,采用了云南民居建筑中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形式,村内随处可见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村子依山而建,村口门楼高起,被百年大树环抱,村中青青的石板路,连接着无数幽静的院落。张家花园是团山村规模最大的家宅,除了传统的居室、花园、祠堂之外,还有独立的碉堡,堪称城堡式私家园林。
团山建筑的精美,没有因为历史久远而衰败,世世代代都有人居住。没有喧闹的大街,没有匆匆的行人,村民们在院子里摆个摊,卖些特产古玩和手编蒲团,惬意生活,怡然自得。如今,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已经被磨光了棱角,岁月仿佛从未从这里带走什么,反而为它留下长长久久的祥和宁静。
“五一”期间,团山有传统民族歌舞表演、脚踏石窝打糍粑体验活动、花艺团扇DIY、DIY簸箕画制作体验等民俗活动。
学政考棚,体验金榜题名的喜悦。建水学政考棚,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是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政考官)定期到此, 集中滇南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是国内保存完整不可多得的大型学院考棚。
在这里,有展览各个朝代的文房四宝和书简文章,还能沉浸式体验古代科考。无论古时还是今日,一举“高中”都是共同的心愿。院子里金榜题名的架子上挂满了学子和父母的祈盼。
科举一如现在的高考,作为选拔机制,它能证明你的能力,却无法考察你的品性,学习和思考是一辈子的事情,愿吾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纵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五一”期间,学政考棚举行科举院试体验、活字印刷体验等活动。
朝阳楼,建水小天安门。于坚在《建水记》中对古城的建筑有着深情的描述:“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步行也就是半小时左右,但可以从元代走到现代。”在建水,仅仅是来到城门,就足够让你惊艳。古城东门,也叫迎晖门、朝阳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共七次重修,得以完整保存。
城楼上,朝阳白云,炊烟鸟群,600多年的历史文化藏在飞檐斗拱间;城楼下,三姑六婆,翩翩少年,古城的人们谈天下棋消磨时光。登上城楼,听着风铃叮铃作响,随风送远,它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木,都在诉说着建水悠久的故事。坐一趟中国最美小火车。来建水,最浪漫的旅行方式就是坐上有百年历史的米轨小火车,一路晃晃悠悠,顺着乡间田野吹来的风,去看蓝天白云、村庄庭院和流水树影。
小火车从临安站出发,途经双龙桥、乡会桥,最后到团山。穿越水田,路过古桥,晃晃荡荡的小火车速度并不快,时而贴近小镇边缘,与路人擦肩;时而穿行于田野,看农人低头耕作。它穿越百年沧桑为人们带来一场法式浪漫,倚靠火车,站上铁轨,复古风,甜美风,温柔风,怎么拍都好看。双龙桥又称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桥拱曼妙,桥上飞檐,倒映水中犹如长虹卧波。落日余晖下,夕阳投射在白墙黄瓦上,桥身与桥洞被染成金黄,远处青山黛色,近处绿柳拂风,满眼都是迷人的山水画卷。
乡会桥车站是典型的法式建筑,文艺感十足。离车站不远处的乡会桥,是一座三孔石拱廊桥,也是建水唯一的风雨廊桥。
在泸江河流经建水的几十公里河道上,分布着数十座古桥。与重焕生机,运送游客的百年小火车不同,这些古桥遗世独立,深藏功与名,只在无数个岁月里默默为村民提供往来的便利,连接起无数个人与人的故事。
建水的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建水县城内东侧桂林街中段,几经朝代更替,原本各为一院的玉皇阁和观音寺被打通,形成了建水地区佛道融合的独特宗教现象。玉皇阁正殿的整体结构仍保存完好,榫卯互锁稳固结实,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些古建筑的精妙。玉皇阁后殿的崇文塔,也称“白塔”,是十七级密檐式砖砌实心佛塔。整体呈方锥体,瘦削玲珑,密檐层叠,直插云霄,有一种向天问道的气势。
如今,玉皇阁、白雀寺作为景区免费开放,不仅有精美的古建筑,还有传统文化展和传统节目演出。“五一”期间,玉皇阁内有洞经、京剧、古筝、小调表演。
建水,城如其名,那就是座建在水上的城。走在建水古城,你一定会不止一次与挑着水桶的人擦肩而过,他们不是在去打水的路上,就是在挑水回家的路上。“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古井取水是建水独特的人文风景。建水的百余个古井,很多都是从元朝或明朝就开始使用,它们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
坐落于古城西门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负盛名的一口井,有“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在自来水、矿泉水普及的今天,大板井的井水仍是当地人做饭、泡茶和做豆腐首选。清晨的大板井最为热闹,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或肩扛,或手提,或车载,取回一天的生活用水。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录着大板井的沧桑岁月,数百年来,井水滋养着建水人的生命,澄明着建水人的神气,成为建水生活的一种符号。
如果说建水古城是中原文化散落在西南的明珠,那么,建水紫陶就是这颗明珠之上温润而悠远的亮光。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特点。建水陶的陶泥取自境内的五彩山,是当地独有。在紫陶制作的复杂工艺中,阴刻阳填最为特别。
画师在紫陶湿胚上作画后,刻工按照图案用刻刀刻下来,再将挖去的部分以彩泥填充盈实。刻填是建水紫陶特有的装饰风格,被称作紫陶的胎记,一件成熟作品甚至需要十年以上经验的匠人反复刻填几百遍才能完成。
建水紫陶街,整条街紫陶商铺林立,傍晚的夜市更是热闹,紫陶、烧烤、美食……适合慢慢逛,去为自己淘一件带着古城“文气”的紫陶作品。
最好吃的小城
烤豆腐一口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让建水豆腐冲出云南,直抵吃货的心间。街上随处可见的烧豆腐摊,说它是座豆腐城也不为过。逛累了就坐下吃几块豆腐,火上一烤,金黄喷香。吃的时候一定要挑表皮金黄、外脆里嫩的,将豆腐戳破,让豆腐吸饱蘸水,趁热一口一个。
勺粉老店:除了烤豆腐,烤洋芋也很不错;味道临安:在勺粉老店对面,建水必吃;一口方味:本地人习惯称为红绿灯小吃,藏在巷子里是老饕的天堂;板井豆腐坊:创于光绪年间,上过《舌尖1》,除了烤豆腐,每天早上还供应豆浆、豆花、豆皮等;阿毛清真烧烤:开了二十年的老字号,名气很大,曾上过《十二道锋味》;肖波烧烤:本地人强烈推荐的店,价格实惠又好吃;紫阳烧烤:本地人推荐店铺,品类齐全;紫陶街夜市:基本都是本地人的摊,挑人多的去吃大多不会出错;自兴烤鸭凉品店:除了汽锅鸡,店里的曲江烤鸭同样推荐;花园小吃:朱家花园旁,肠旺米线是本地人最爱;黄记越南卷筒:有大葱肉、香菇肉、芹菜肉和榨菜四种口味选择,可以混合点;木瓜老店:便宜又好喝。
建水的整个夜晚都是留给烧烤的,登上过《人生一串》的建水烧烤,馋哭全国观众。牛胸膘、五花肉、鸡脚、草芽、豆腐、洋芋,在建水的烧烤摊,就不存在不好吃的东西。当然,建水的小吃远不止这些,烤鸭、卷粉、木瓜水、卤味……走在小城的街巷慢慢探索。一千多年的历史和人文沉淀,造就了建水温柔又怀旧的气质。去建水,去寻访人文历史,去感受真正的诗意生活。
建水旅投供稿